“臣明白。”
李世民的话音忽然变得凌厉起来,大声说道:“权万纪、李仁发两贼未体会朕的这番心意,他们居心叵测,眼目中群臣皆是坏人,以为参倒的人越多,他们的功劳就越大。萧公,他们的行动,与魏征等卿的谏诤有着本质的区别。简言之,魏征等人谏诤,语言激切,然心地光明,而权万纪他们貌似谏诤,其实心地幽暗,实为小人。
“还有,权万纪假传圣旨,在各衙署中安插耳目,他们这样做,一是想向朕邀功,二是想抓住群臣的把柄。若长此以往,他们定然将朝中搅得乌烟瘴气,使群臣人人自危。萧公,到了现在,你还看不出他们的极大危害吗?朕所以错杀了张蕴古,皆是此两贼之功。”
李世民这一番疾言厉色,说得萧瑀低下了头,不敢再接腔。
李世民立起身来,在殿内踱了几步,扭身说道:“朕授你为御史大夫,是让你管好御史台的事务。由此看来,你这些年放任自流,让权万纪、李仁发妄行其是,险些酿成一个大祸端。萧公,这是你的责任。”
萧瑀心里不服,喃喃道:“侍御史监察百官为其职责,若日日端坐衙中,能瞧出什么事儿?”
这句话更加惹动了李世民的怒火,他嘴一张就想大声呵斥,又想萧瑀毕竟是老臣,若当众失其颜面,终究不美,遂缓缓说道:“萧公,打从今日起,御史台的事务你不用管了,你今日回府,要在宅中静静想想这些事儿。十日后,你若想得通,依旧到政事堂议事;若想不通,你来找朕接着辩论。许多事,当时也许看不清,待缓一缓,也许能看出究竟来。”
李世民的话很明白,就是当场罢了萧踽的御史大夫一职,让其回家思过。看到萧瑀一时愣在当地,李世民不待他回答,唤人过来吩咐道:“即刻送萧公回宅。”
萧瑀走后,李世民说道:“看来人的能力确实有差别,像萧公就不宜处理具体事务。朕原想萧公性格耿直,嫉恶如仇,才让他知事御史台。出了这档子事儿,还是朕任人不明啊。”
房玄龄问道:“陛下,萧公去职,今后谁来主持御史台呢?”
“马周。朕以前说过,要不拘一格选人才。这一次,我们就从马周试起。不讲资历,给其历练的天地,试一试他的本领。玄龄,可让吏部暂册马周为御史台主事。”
王珪谏道:“马周原是布衣,其沐浴皇恩,扶摇直上,会不会引起人们的非议?”
“朕唯才是举,马周到底行不行,过三月后,大家再来评议不迟。”
群臣躬身退去,李世民唤过长孙无忌,说道:“萧公性格刚强,宁折不弯,老而弥辣。他经历了今日的事儿,心中定然抱屈。你明日去他府中,代我致言,让他好好思索,不要想岔了念头。”
长孙无忌道:“不妨,萧公毕竟是个明事理的人,他今日议事冲动,过了明日,自然会平静下来。”
“然他毕竟为老臣,经历这两番罢官,颜面上肯定挂不住。你对他说,十日之后,请他到政事堂议事,不用再找我来辩论了。”
“万一他坚持辩论呢?”
“那也由着他。”
过了十日后,萧瑀径直到政事堂议事。他思来想去,觉得李世民一直礼敬自己,且仍许他参与朝政,也就没有脾气找李世民辩论。
戴胄禀承李世民“宽法慎刑”的旨意,对解来人犯逐个审讯,妥善断案。到了这年年底,全国被断死刑者仅仅二十九人。
消息传出,朝中一部分人顿时哗然。他们认为如此宽大,一些刁民劣徒难得教训,会愈加狂妄,进而荒弛法制。这些人知道戴胄是禀承了李世民的旨意,不敢在朝堂上当场提出,然心有不甘。这日朝散之后,他们在朱雀门前唤住戴胄,向他兴师问罪。这其中,以鸿胪寺少卿苏世长居首。
苏世长原是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李世民登上皇帝之位后,根据其善辩能言的特点,让他与唐俭、温彦博一起对付东突厥。苏世长善于外交辞令,胆子又大,让他出使番国确实用其所长。贞观初年,东突厥国势强盛,苏世长到了突厥牙帐,一点都不示弱,常常敢于和颉利争辩,其辞色不屈,可谓不辱使命。这样一来,弄得颉利没办法,就想拿钱财珠宝来贿赂他,孰料苏世长软硬不吃,当场拒绝。回到长安,李世民得知了这个消息,赞扬道:“苏卿犹如古之唐雎,在国势悬殊的境况下,能够不辱使命,委实难得。”
苏世长这会儿将其言语如刀似箭地掼在戴胄的身上。
“戴胄,你站住。老夫问你,天下有那么多犯重罪之人,你为何将他们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古往今来,老夫也曾听说过有卖狱之事,然都没有你卖得如此干净,且如此大胆。”按照官品,苏世长犹在戴胄之下,然他与李渊交好,又放浪大胆,任何人都不怕,看到什么就说什么,外人都让他三分。他可以直呼朝中任何大臣的名字,毫不顾忌。
戴胄脸上很平静,没有一点被激怒的样子,沉静地说道:“我是否卖狱,苏公你说了不算,我不承认你们又不信。怎么办呢?最好由谏议大夫上表参我,再请御史台派人来大理寺核查清楚。若最后查实我确实有卖狱之事,我愿自己把自己锁起,自行入狱。”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