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唐太宗_赵扬【三卷完结】(385)

  尉迟敬德心里一紧,觉得果然印证了何吉罗的预言。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叩头道:“臣不敢再反复,若再犯出事儿,就请皇上砍了臣的脑壳。”

  “起来吧。朕不会砍你的头,你立有大功,朕不会诛杀功臣。”

  尉迟敬德慢慢爬了起来。

  李世民挥手指了一下殿侧的椅子,说道:“敬德,我们一同坐下。唉,想起以前征战之时,我们之间何等亲密,无话不说。我当了皇帝,竟然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了。今天我有空闲时间,我们就在这里闲话一回。”

  尉迟敬德小心翼翼说道:“陛下如今日理万机,操心的都是大事,确实分身乏术。臣等看着皇上操劳的样子,心里其实也很不是滋味。”

  “嗯,天下之事,以国事为大,关乎天下黎民啊。敬德,你以前有大功,然不能躺在以前的功劳堆上不动,须知你居此官位,就有一份责任。你食的是百姓之禄米,还要替天下之人尽心。”

  “臣今后痛改前非,力求尽心尽职,不负了皇上的期望。”

  李世民忽然微微一笑,问道:“敬德,我知道你的脾气,靠你自己居家苦思冥想,难以转过弯来。你今日主动找我忏悔前事,莫非这些日子以来,像玄龄、无忌和段志玄他们多次去劝过你吗?”

  “他们一开始确实劝过,奈何臣的脾气不好,他们来了臣就与他们吵架,慢慢地也就不来了。”

  “怎么到了最后反而省悟了?”

  “臣所以省悟,实因近日来了一名故人,他诚恳劝说臣,终于使臣回了心意。”

  “故人?此人是谁?”

  “皇上定然还记得这位故人。还在武德九年的时候,史万宝派人来刺杀臣。惜其奸计未成,就是此人从中起了作用。”

  李世民稍一思索,恍然大悟:“噢。我想起来了,此人好像是一名波斯人,你与他结拜为兄弟,并将乌骓马赠送给他。”

  “皇上圣明。确然就是此人,他名为何吉罗。”

  “他逃出长安之后,这些年隐居何处?”

  “何吉罗为避灾祸,倒是想了一条好计。他先走向吐谷浑,然后奔往吐蕃,在那里隐姓埋名至今。”尉迟敬德简略地把何吉罗的遭遇说了一遍。

  “吐蕃?我听唐俭说过,近年来,吐蕃在那雪域之地势力渐大,想不到兴旺如此。”李世民说完,暗自沉吟。

  尉迟敬德说道:“这其中还有一件有趣的事儿,吐蕃至今尚未有文字,要靠刻木结绳来记事。何吉罗求取一封过所关文,竟然还要何吉罗自己用中土文字写成。陛下,你说好笑不好笑?”

  李世民摇头,说道:“不然,古人与今人之智力,其实区别不大。孔夫子生于千年之前,然其一部《论语》,后人从未超越过。由此来看,只要吐蕃有能人,其没有文字不算什么,可以短期之内造出来的。唐俭仅对我说过吐蕃大概情况,其详情如何,毕竟没有何吉罗亲历所观准确。像这位弃宗弄赞,年仅弱冠,而其功业超过其先祖数倍,不可忽视呀。还有那位禄东赞,其居于边鄙之地,殷勤打探外境之事,其志不小。敬德,你回府后,明日带同这位何吉罗到鸿胪寺,让他将吐蕃的风土人情详细说上一遍。”

  “臣遵旨。”

  “何吉罗愿意为官吗?他若有意,就让他到鸿胪寺谋一差使。”

  “此人性好商贾,依旧想做他的香料生意,做官非他所愿。”

  “那好,朕不强人所难。”

  “陛下,何吉罗自西南入国,北上入京,一路上混了许多白饭。他对臣感叹道:‘不料离开中土数年,国内竟然有如此大变。可谓民风淳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一直在赞颂陛下的功业呢。”

  李世民显然很感兴趣,急忙道:“他路上遇到了什么?你详细说说。”

  尉迟敬德凭着回忆,将何吉罗路上的所观所遇说了一遍。

  李世民听完,缓缓站起身来,自言自语道:“何吉罗这样说,看来各州报来的奏章并非虚妄。”

  他扭头对尉迟敬德道:“若何吉罗所言不虚,则验证了各州的呈报。”

  “陛下,何吉罗为一异域之人,他与臣相交甚厚。他所说的话,臣以脑袋作保,其中定然没有一点水分。”

  李世民摇头道:“我不是怀疑何吉罗之语,而是对各州刺史报来的奏章有怀疑。历来下面人上报奏章,喜欢报喜不报忧,其中多溢美之词。我若看到这类奏章,就将之丢到一边,看也不看。这些年,此类奏章太多了。你今天说了何吉罗的际遇,看来我以前有些偏激了。”

  “还有一点让臣实在不解,人们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莫非他们都不爱财吗?”

  “嗯,你问到点子上了。这就是教化的力量。贞观之初,封德彝他们让朕以严刑苛律管理百姓,独魏征等人力主用教化的法子施教于民,朕采用了魏征的建议,于是有了今日的结果。管理天下非是行军打仗,你不仅要管其行为,更要体察其心理,因势利导。否则,你滥施严刑苛法,则犯法者连绵不绝,防不胜防。有句话叫做‘法不责众’,若犯法者多了,法律就失去了作用。”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