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接着道:“虞卿、魏卿,《群书理要》编得不错,只是‘慎始慎终’一节还要增益,你们近日可增补之。书成之后,朕要分发给诸王以及重臣,让他们人手一本,使他们能经常诵读,以体会理国的大义。”
这是一件严肃且有益的事,虞世南、魏征皆敛容答应。
李世民目视房玄龄道:“朕听了魏卿的言语,不敢再大造宫室。又让户部和大理寺,去查验各级官府滥征民力的事。不增加百姓的额外负担,只要官府节约其行,当保无虞。然这些年来,粮食年年大熟,粮价直线下落,有句话叫做‘谷贱伤农’,长此以往,恐怕也不是个好事,你认为呢?”
房玄龄对曰:“臣这些日子也在想,若府库充实,任其溢满,粮价更贱。长此以往,也不是个事。前世君王,当其国家府库充实之时,或大造陵墓,或奢修宫室,以此来消耗财富。陛下欲百姓安静,断然不为。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儿?这让臣想起贞观之初,陛下曾让百姓自发修筑水利的事。这些年风询雨顺,无旱涝之虞,然天时无常,趁着丰年修筑水利,臣想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温彦博接口道:“欲修水利,须由官府出面引领。一些大宗的水利,除了百姓及其他人捐助之外,官家也要出一部分钱物,方能建成。”
君臣接着谈论一些文史经籍,他们似乎又回到贞观初年一同以史为鉴、补益时政的谈话场景。
适时,一名太监伏地禀道:“皇上,兵部侯尚书送来六百里加急文书,现候在殿外。”
李世民惊道:“吐蕃攻凉州不下,不是已经归国了吗?现在又来加急文书,又是何处起战事了?宣他进来。”
侯君集走入殿来,先向李世民行礼,然后禀道:“陛下,吐蕃兵犯凉州,被李大亮杀退。他们又折头东窜,先袭破党项部,拓跋赤辞力战而死。其后他们又兵犯我境,现在围困松州。这是松州都督韩威送来的告急文书,请陛下过目。”
李世民问道:“记得前一阵子吐蕃王接连派使来我国,致以通好之意,缘何现在兴兵来犯我境?”
侯君集一时不好回答李世民的问话。当吐蕃兵侵入吐谷浑境内,继而又犯凉州,李大亮曾派人送来军情文书,书中说定能击退吐蕃兵。侯君集心想若吐蕃兵攻凉州不下,捞不到便宜,定会引兵回国,也就没多理会,更没有向李世民禀报。他没有想到此事越闹越大,此次入宫时还生怕李世民责难。到了眼前的地步,他只好实话实说:“陛下,据李大亮所言,那吐蕃赞普来我朝求婚不成,认为是吐谷浑从中挑拨,由此迁怒吐谷浑,因有此役。”
李世民笑了,说道:“哈哈,朕听说这位弃宗弄赞年轻英武,不料却因一名女子就妄动刀兵,其胸怀也忒窄了一些。”
“吐蕃至今尚未有文字,上上下下皆凭勇力,其行事难以常理度之。”
“嗯,他们崇尚武力,若以此对付一些小部落尚可,以其区区数万兵马来我国耀武扬威,那是不成的。魏卿,你以为我们应该如何对付来犯之敌?”
魏征答道:“不管吐蕃的出兵意图如何,他们现在来犯我国边境,骚扰百姓,只有以牙还牙,给以颜色。只不过战事过后,求得边境安静为上策,不可一味用武。吐蕃国近年崛起于高原,若与其连年相攻,也不是长法。唯想陛下审时度势,以威镇之,以恩抚之,以取得长治久安才好。”
李世民点点头,说道:“如何安抚吐蕃,须长久为计。眼前的事,唯有出兵将其击退。君集,松州那里,我军形势如何?”
“目前松州城内,有韩威在那里坚守。松州城池坚固,城内有充足的粮草维持,只要韩威轻易不出城,可保坚守两月。在松州的左右两翼,左武卫将军牛进达拥兵驻扎于阔水,左领军将军刘简率兵居于洮河,他们连成一线防止吐蕃兵再深入内地,这也正是吐蕃兵不敢轻易再前进的原因。”
李世民让侯君集呈上当地山川图,凝神观看了一阵子,很快有了决断,毅然说道:“君集,此次军事由你主持。朕授你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克日奔赴前线。朕再授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刘简为洮河道行军总管,他们皆归你节制。你此次进兵,可依李药师上次击破吐谷浑的行军方略,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将吐蕃兵逐出国境。嗯,你可持此兵符,调动五万兵马完成此役。”
侯君集见李世民让自己主持此次军事,不由得大喜过望。心想自己熬了这么多年,终于有了当主帅的机会。然听到只许自己带领五万兵马,感到兵力太少,很不满足,遂说道:“臣领兵进攻,定杀得吐蕃兵有去无回,力争生擒弃宗弄赞献给陛下。只是五万兵力稍嫌单薄了一些,乞陛下多给些兵马,以保完胜。”
李世民摇头不许,说道:“此番迎战吐蕃,与前次进剿吐谷浑略有不同。吐蕃国居于高原之上,其只要与我国通好,不扰我境,这样最好,朕没有心思再派重兵。费尽许多力气破袭其国,这样对我国没有任何好处。你此次进兵,一者,先解松州之围,将吐蕃兵逐出国境;二者,设法联络党项部,联手恢复党项部土地,立其头领;三者,与李大亮联络,共同进兵将吐蕃兵逐出吐谷浑地盘,以恢复吐谷浑旧地。想那弃宗弄赞仅带来数万兵马,你统辖五万兵马,再得党项部、李大亮之助,定能将吐蕃兵逐回其国。”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