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禄东赞其实是有国难回啊!”
“什么缘故?”
“禄东赞临行之时,弃宗弄赞言道,若访不来大唐公主,不许回国。”
“莫非马卿因此有同情之心了?”
“臣不敢有同情之心,然我国与吐蕃邦交之事,臣有话说。”
“嗯,你不妨说说。”
“禄东赞衔命来求和亲,其淹留长安,是为小事。臣所思虑的,却是我国与吐蕃的长久关系。臣忝为谏议大夫,不管国内外之事,凡有所感,不吐不快。”
“朕也心仪弃宗弄赞这个人物,其年龄轻轻,顷年以来凭借自身之力,使吐蕃国雄起高原。此人不像颉利那样骄横简单,譬如其专力谋求与我国和亲一事,即可看出其思虑深沉,眼光长远。”
“对呀,臣所思虑的也正是此点。臣听说弃宗弄赞与我国通好以来,即力求和亲,遂有其引兵犯我边境一事。我国强盛,不怕四夷来挑衅,然其倾心与我交好,陛下无动于衷,时间长了,臣怕寒了弃宗弄赞之心。像禄东赞淹留于京,看似小事,亦是大事。臣与禄东赞仅仅晤谈片刻,即发现此人练达深沉思虑良深,实为弃宗弄赞股肱之臣。若陛下坚持不见,恐生意外。记得陛下曾说过,为求一方安定,岂能惜一女子出外?臣以为,此事需陛下三思。”
李世民起身绕案踱步,仰天叹道:“朕本想此事从长计议,看来其实难能啊。”他扭头问马周道:“马卿,朕这些日子一直在想四夷之事,知道朕想些什么吗?”
“臣不知。”
“当国力强盛之时,历代君臣往往想到拓展边疆,像汉武帝即是此例。我朝现在正是强盛之时,依靠国力收复旧地,乃至震慑异族心神,使其不敢轻举妄动,朕定行之。只是如何行之,须要妥善思量。”
“陛下贞观以来抚民以静,对外轻易不动刀兵,像与东突厥、吐谷浑之战,其挑衅在先,非以武力迫人。如今北狄已安,尊陛下为天可汗;东夷与南蛮与我国交好,波澜不惊;唯西戎那里,似要下些工夫。吐蕃国与西戎相邻,其一举一动事关全局,须谨慎为之。臣以为,陛下这些年排解邦交之事,不以武力迫人,唯以德化感之,如今已渐生效果。”
“嗯,你能说出‘德化’二字,可见你能识朕的心思。朕这些日子所思,即是吐蕃国势今后到底若何?若其势渐强,须有策制之,这正是朕迟迟不愿答应禄东赞求亲的原因。”
马周顿时明白了李世民的真实想法。李世民这些年来,接受魏征的主张,即“偃武修文,中国即安,四夷自服”,致力于发展壮大国势,是为对外邦交的根本。他在对待具体事务时,并非无为而治,而是奉行“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之策略。像征服东突厥一役,即是最明显的例子。为了对付东突厥,李世民设法交好西突厥,即为“远交”;他又支持薛延陀、回纥等部落,以分东突厥之势。当东突厥势衰之后,李靖的区区数万兵马就可以将之攻破。马周知道李世民正拿东突厥与吐蕃相比。论距离,吐蕃较东突厥要远,然其又与大唐接壤,当其势强之后,极易与大唐启衅;论远交,吐蕃的最南面是一派绵绵高山,大唐谋求与泥婆罗等国联手,对制衡吐蕃来说丝毫无助,这正是犯难的地方。马周想到这里,也觉得束手无策,只好附和道:“陛下所虑甚是。吐蕃现在崛起不久,渴望与我国交往。然其占了地利的便宜,万一将来势强,焉知他们是否会图谋中原?”
李世民叹道:“是啊,人的欲望是无尽贪婪的,国家也如此,尤其是一些新兴国家,往往倚仗武力多占土地,以夸示天下。可是呀,你若占了土地未得人心,所占土地终归还要失去。朕明白这个道理,然四夷蛮荒之人又有几人能明白呢?这个弃宗弄赞看来还是明白事理的,然其后人呢?朕若不能采取制衡手段,使吐蕃势起遗祸后人,朕心中实在不愿。”
马周心中暗赞李世民深谋远虑。
两人相对沉默了片刻,李世民忽然笑道:“要说贪婪,以熊瞎子最为有趣。朕听说熊瞎子入玉米地掰玉米棒之时,左掌掰下一枚棒子塞到腋下夹住,再用右掌掰下一枚棒子夹到腋下,到了最后,它仅取两枚黍棒,身后却落下了一地。以人之智力,不该像熊瞎子这样,然一些人号称英武,其攻城略地难挡其锋,其实最后做的还是熊瞎子一般的事。”
马周点点头,叹道:“此为两败俱伤!其攻打之后难得其地,又使当时百姓遭殃,实乃祸害。”他又语气一转,接着说吐蕃话题:“吐蕃国居于高原之上,那里气候高寒,地广人稀,若行征伐之事,其实太难。臣又仔细观察过,吐蕃人似乎依恋故土,其对外征战之时,往往大掠一把即回故土,不图谋他国土地。这一点,弃宗弄赞倒与颉利有些相似。若从此点来看,我朝似与吐蕃交好,两国勿相侵扰,是为两利。”
“不错,朕明白这个理儿。以我国之强盛,终朕一生,吐蕃不敢来犯我国,然以后呢?万一有不肖子孙自毁国家,国势渐弱,吐蕃定会来犯边。”
马周心里暗暗叹口气,心想要使千秋万代保持盛世就太难了。现在怎么敢断定身后之事呢?想到这里,马周宽慰道:“陛下定下抚民以静,视华夷为一家之国策,如此传承万代,即可保证祚运长久。臣以为,陛下要防不肖后辈难,然现在着手制定各项国策,成为定式,使后辈遵之行之,还是可为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