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节与杜荷闻听行刑时辰已到,顿时瘫在地上,常何指示数人将他们搀往刑台。
侯君集跪在刑台上,仰头看正午时的太阳,阳光将他的眼睛射得眯了起来。他口中不再埋怨李世民,是怕自己再出怨言,恐会累及家人,然他心中的怨气岂能平复?这当儿,他忽然又想起了李承乾,怒言终于出口:“竖子不足为谋!可怜我侯君集一生英雄,焉能与你这无能之辈联手?”他怨来怨去,总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而没有想到自己的任何过错。
午时三刻,刽子手将系着红绸的大刀片儿当头劈下,阳光下就见刀光一闪,侯君集等人的魂灵一同出窍,赶赴灵台报到。
李承乾被贬为庶人,幽禁于右领军府。天下对此事最高兴者,莫过于魏王李泰了。
李泰自从得知李承乾获罪,在府内喜形于色,觉得太子之位从此非自己莫属。魏王府属也不免弹冠相庆,司马苏勖更是单独劝道:“皇上新有齐王、太子之乱,其心智大乱,殿下宜多入宫侍奉问候。”
李泰明白苏勖话中的意思,也知道目前为争立太子的关键时期,遂日日入宫。李世民正是失意之时,看到这名心爱的儿子在面前,空虚的心灵获得了安慰。
是年,李泰年龄为二十四岁,比晋王李治大九岁。十五岁的李治年龄尚小,又久未参与储位之争,自然想不起来邀父皇欢喜。
终于有一天,李泰陪着李世民说话高兴,李世民一时兴起,说道:“泰儿,你的哥哥已贬为庶人,我也一日老于一日,这大唐的天下,将来多半要由你来操心了。”
李泰闻言大喜,然颜色之间不敢显喜极欲狂之状,其起身投于李世民膝下,说道:“臣今日始得为陛下子,乃更生之日也。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传国于弟弟。”
李世民此时非常喜欢李泰的乖觉之状,但对他的话不以为然,说道:“你若想传国与治儿,也就罢了,何必要再杀我的孙子?”
李泰无言以答,但不管怎么说,父皇口头上答应立自己为太子,即是莫大的喜讯。他出宫后,暗暗将李世民许立太子的话传播开来。
随着太子党案件的终结,太子之位虚悬,再立太子就成为迫在眉睫之事。这日,李世民召集重臣集于政事堂,商议新立太子之事。
岑文本和刘洎显然听到了李世民欲立李泰为太子的风声,他们得知今日议事主题为选立太子,当即将自己的奏疏呈给李世民。
李世民翻看二人书奏,阅罢说道:“嗯,你们二人请立泰儿为太子,疏中说泰儿‘体业贞固,风鉴凝邈,学综策府,文冠词林,乐善表于夙夜,好士彰于吐握’,其词还算恰切。”
刘洎奏道:“陛下,庶人承乾新败,晋王年龄尚小,唯魏王有陛下之风,又有储君之才,臣等愿请立之。”
岑文本与刘洎新任宰相职,平日里与李泰来往不多,李世民知道他们请立李泰为太子,非为私情,实出于公心,遂赞赏道:“好嘛,二位所言甚合朕意。昨日泰儿投吾怀中,并言说其继位百年后,当杀其子,传国晋王。泰儿的话有些不合人伦,我当面斥责于他。然他欲传国治儿,有这片心,实属难得。”
李泰这些年延揽人物,像苏勖、肖德言等人皆为其幕僚,周围更是聚集了一批功臣子弟,如柴绍之子柴令武、房玄龄之子房遗爱等人,为其亲信。朝中重臣如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眼瞅着李泰一班人在京城中气焰嚣张,此前坚持立李承乾为太子时,这些人态度坚决,不肯易储,这些风声早刮入李泰耳中。他们知道,若李泰被立为太子得势后,断不会给他们好颜色。岑文本和刘洎今日上来就提名李泰为太子,早惹得他们怒火填胸。现在又听李世民夸赞李泰,他们心中更不是滋味。长孙无忌向褚遂良使了一个眼色,褚遂良会意,遂起身说话。
褚遂良首先将矛头对准刘洎,说道:“陛下,刚才刘大夫所言,臣不赞同。记得陛下说过‘国家立太子者,拟以为君。人之修短,不在老幼’之语。今太子失德被废,若由嫡次子继之,而不考究其功业与德业,显然有失公平,且与陛下立贤之原则相悖。”褚遂良现兼任谏议大夫,掌握着进谏的话语权,长孙无忌让他率先说话,显然再合适不过。
李世民听此话语感到有点不顺耳,反问道:“不错,朕说过这样的话。然魏征在时,你们与魏征一起坚持立嫡长子为君,那个时候你们怎么就忘了这句话呢?”李世民早就想易储,然由于魏征、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坚决反对,只好作罢。事后每每想起此事,犹耿耿于怀。
“此一时,彼一时也。若太子承乾未废,臣等依然坚持立嫡长子为君。如今时过境迁,须在诸皇子中挑选一名贤能之人立为储君,如此方是天下苍生之幸。”
“好嘛,你说说诸皇子中以谁为最贤者。”
“臣不好评判其他皇子,但知魏王泰非最贤者。”
“褚卿所言,有点危言耸听。泰儿虽不像岑卿、刘卿刚才所言那样尽善尽美,然他爱好文学,编撰《括地志》,且谦恭有加,折节下士,这是有目共睹的,怎能如此不堪?”
“譬如陛下刚才转述魏王之行,臣以为是陛下失言。陛下,人爱其子,为人伦大道。魏王所出此言,臣以为是虚伪之言。安有为天下主而杀其爱子,授国晋王乎?魏王不惜爱子而杀之,天下人中他还能爱谁?”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