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孝恪让人押送突骑支及其妻子前往长安,让李世民来决定突骑支今后的命运。他领兵到了银山前,即驻足不走,在此专候屈利啜的到来。
二日后,屈利啜果然领兵来到焉耆都城下。他听说突骑支被解往长安,城中由栗婆准主持,顿时大怒,下令攻城。原来虚设的城防现在有人主持,又有五百唐兵助战,可谓坚如磐石。屈利啜猛攻一个下午,城中之人无损,其手下却被箭伤无数。是夜,下人来报,说在银山一带发现唐军踪迹,且为数不多。
屈利啜了解焉耆都城的布置,知道若猛攻短期难以奏效,他这时迁怒郭孝恪,认为都是他惹出的事端。当是时,屈利啜不了解郭孝恪整兵有方,还以为其手下仅有千余人马,遂决定追击郭孝恪,并由此绝了栗婆准的后援。他想得很好,认为打败郭孝恪之后,栗婆准自会开城投降。他觉得与郭孝恪一战稳操胜券,因为突厥骑兵最善于野战,攻城非其长项。
屈利啜说干就干,第二日一早让人将伤折之人送回王庭,自己带领其余铁骑旋风般杀奔银山。
午时过后,突厥铁骑逼近银山,发现山脚下有数百唐兵正在那里牧马。突厥人大呼小叫,手舞闪亮的弯刀杀奔过去。那些唐兵眼望飞奔而来的突厥铁骑,脸露惊惶之色,慌不迭地上马逃命。许多唐兵将马鞍卸在地上,此时不及安上,只好骑在马的光背上狼狈逃窜。
屈利啜大喝道:“奋力冲上去,将他们全部就地斩杀!”突厥人闻听号令,挥鞭猛打马匹,与逃跑的唐兵越来越近。
逃跑的唐兵歪歪斜斜地骑在马背上,一些人竟然被马颠到地上。
拼命逃跑的唐军在前,突厥人在后,他们在银山中左拐右突,不觉已入一处狭窄的山谷之中。唐兵拐过一个山角隐然不见,过了山角的突厥人忽然大惊失色,他们皆勒紧马缰绳,使马儿直立起来,显然是看到了恐惧之物。
原来拐角之后迎面为一陡坡,坡下仅有一溜儿狭长之洞与外相通。陡坡上面站满了唐兵,他们皆张弓执弩,对准相继奔来的突厥兵。
屈利啜见前军不走,惊问道:“怎么回事?为何不动了?”
话音未落,只听山涧里一声梆子响,前军顿时哀声一片,如飞蝗般的箭弩密集地射向谷底。
屈利啜到此时方才注意四周的山势,方悟唐军早就选好地势埋伏起来,张网以待。他观罢大惊,急忙大喝道:“快退,快退。”
说时迟,那时快,眼前的局势已经不容屈利啜来左右。就见山谷两侧也有唐兵现身,他们或掷下石块、檑木,或觑准人群发出长箭。谷底的突厥人遭此大难,顿时乱成一团。
由于谷内狭窄,突厥人在谷底难有腾挪之地,人马互相践踏,又伤折不少。及至他们退出谷外,检点出谷人马,发现伤亡之人已过半。
屈利啜经此惨败,再无心与郭孝恪交手,遂带领残兵败将返回西突厥王庭。
李世民这日召来李世,欲向其布置攻伐高丽之事。
话间一名太监手捧驿盒,叩道:“兵部送来加急文书,请皇上御览。”
李世民道:“快呈上来。”
李世民展开文书,快速阅读一遍,然后将之交给李世,说道:“好呀,郭孝恪果然有勇有谋。其以奇计击破焉耆,可谓兵不血刃,用此人来经营西域,可谓得人。”
李世笑道:“总观此战,郭孝恪不用内地一兵一卒,靠一军之力,大破一国,又力拒突厥,其若无上乘的胆识和谋略,断难成功。”
“不错,郭孝恪有勇有谋,朕定当赏赐。世兄,朕此时心悦此战完胜。经此一战,焉耆成为大唐属国,那肆叶护可汗不敢轻易犯边。如此,西境可以保持一段时期内的安定,朕可以放手来对付东方了。”
李世马上明白李世民要开始征讨高丽了,遂言道:“陛下,时辰已进入冬月。若想征讨高丽,明年开春为最佳时机。”
李世民叹道:“朕欲征高丽,不料朝中有许多人反对,独你支持此举。你说得对,明年开春,非征讨高丽不可。朕今日叫你来,即是商议此事。”
“陛下前令阎立德造船,如今船皆集于莱州;又令陈君宾为馈运使,其已将大半粮草运至营州。船、粮、器械已备,只需陛下选定兵马,克日奔赴辽东。臣等厉兵秣马,唯等陛下号令。”
李世民沉思一会儿,说道:“世兄,此次高丽之战,朕要亲征。”
李世民年轻之时,多次率兵出征,所战皆捷。然其当了皇帝,近二十年间每遇战事,多在京中部署,再未带过兵。他现在忽然提出要御驾亲征,确实为石破天惊的举动。李世原想征讨一小国,李世民至多派自己为帅,从未想过他要亲自出征,遂说道:“高丽小国,臣率十万兵即可讨之,勿需陛下亲征。”其心内想到,许是群臣多反对征高丽,惹得李世民动怒,且其多年未曾出外带兵,于是想过一把瘾,泄泄心中之忿。
李世民摇手道:“朕谋定多日,你无须再劝。朕想好了,此次出战,可采用水陆合势之法来夹攻高丽。朕授你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步骑六万及突厥、薛延陀、回纥之兵奔辽东,朕随你而行;再授李大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江淮之兵四万,战舰五百艘,自莱州渡海趋平壤。其下将官,由你们各自挑选。这样两军合势并进,必克高丽矣。”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