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市城内有居民八万口,另有胜兵三万。其城坚固无比,比辽东城更胜一筹。
李世民眼望城内灯火,对其他人道:“朕在国内,亦知安市城大名。盖苏文之乱,这安市城主不服。其凭借城险兵精,加上自身颇有才智,作战勇猛,不听盖苏文号令。盖苏文领兵来讨,在此交战十余日而不能下。盖苏文无可奈何,只好答应城主继续镇守此城,并给予其许多特权。”
李道宗恭维道:“皇兄在京,犹知千里之外发生之事。”
李世民道:“朕欲伐高丽,已准备了年余时间,对其发生之事,当然要事事关心。”
长孙无忌道:“陛下,若安市被破,此去平壤即变成通途,算着时间,冬日前即可解决高丽之事。”
李世比较持重,说道:“六月已经过半,陛下刚才说了,安市城险兵精,急切难攻。另外,斥候来报,高丽二路兵马来援安市,其扎营之处离安市仅四十里,眼前有恶仗在即,还是稳妥为要。”
李世民点点头,问李世道:“世兄,我们眼前有坚固的安市城,在其后又有二路高丽援军,我们应该如何应付呢?”
“臣意目前以打援为主,为了防备城中守兵逸出,可拿出少许兵力围城。其余大部兵马,全力对付高丽援兵。”
“就这么办。道宗,这围城之事,由你带领三万兵马来应付。三万对三万,你觉得能行吗?”
“请陛下放心,臣弟带领三万兵马重点围其城门,另设疑阵疑兵,使城内高丽人不敢妄动。臣再将抛石车、撞车使上,更使高丽人胆战心惊,绝不敢出城一步。”
“那好,安市城就暂且交给你了。待我们打败敌方援兵,再回头对付安市城。”
李道宗躬身答应。
李世民遥望南天,只见空中星光闪烁,一颗流星划过星空,悠忽不见,留下一条长长的尾巴。他在那里沉思片刻,转对李世道:“世兄,你若是高延寿,将如何与我对阵呢?”
李世未想过此问题,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
李世民接着道:“我刚才替高延寿、高惠真筹下三策。其引兵直前,以安市城为垒,据高山为险,这样有安市城中粮草接济,可以与我军展开持久战。其间,他们再遣手下来纵掠我军牛马,以阻断粮草供应。我们远行千里,利在速战,若与其相持难以攻下,归去时又有泥淖阻路,如此就陷入两难境地。此为上策。”
众人皆点头,这种战术是李世民多次使用过的,且每次都收到奇效。
“中策,其携安市城人口尽数连夜远逃。至于下策,则是其不自量力,来与我交战。众卿,你们可拭目以待,高延寿、高惠真必取下策,也必为我生擒。”李世民如此说话,显示其十分自信,认为攻破安市城及克平高丽为手到擒来之事。
李世心中忽然晃过一丝忧心,其时已为六月下旬,再过两个月天气就要逐步转凉。此去平壤,还有相当距离,何况眼前还有一场恶战在即,想要克平高丽,时间毕竟有些太仓促。他将嘴张了张,又想李世民心情正好,正是大战前夕,就将想说的话又咽了下去。
李世民又布置道:“高延寿、高惠真离此四十里处屯兵,我恐怕他徘徊不前。明日,我们大军缓缓行动,可派阿史那社尔引千余突厥兵前去诱敌。”
一条打援之计已确定下来,他们趁着夜色,驱马返回驻地。
李世民在那里为高延寿筹划计策,高丽军中亦有高人。此人名为孙代音,官名为对卢,此时正向高延寿献计。
孙代音言道:“高耨萨停兵至此,意欲何为?”
耨萨之官类似于国内诸道大使,与诸道大使相比,耨萨手下有诸多酋长,又掌握有胜兵,集军民于一体,权力极大,不像大唐诸道大使那样实为虚职。高延寿在诸耨萨中实力最强,盖苏文对他也另眼相看。
高延寿很干脆地答道:“莫离支令我等前来援救安市,即是要击退唐军。我军加上安市守军近二十万人,人数上优于唐军,我们自然要迎头痛击。”莫离支为盖苏文自立之官名。
孙代音摇头道:“高耨萨若如此布兵,正合大唐皇帝的心意。”
“怎么会合了他的意思?”
“当今大唐皇帝,即是昔日秦王。此人为秦王时东征西讨,剿灭群雄,即皇帝位之后又刚柔相济,使四夷宾服,可见其有旷世之才。他如今率国内精兵来征我国,其志在必得,若与其硬抗,不能胜也。”
“如你所言,我们难道就此束手就擒吗?”
“当然不能束手就擒!我听说昔时秦王好用持久之战,以此收到奇效。”
“是的,我也听说过他好凭坚城据守,来拖延对方,然后觑准时机猛然一击。”高延寿点头赞许。
“对呀,耨萨何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他也吃吃苦头。”
“你让我们全体人员入安市据守吗?那怎么行?城中粮草毕竟有限,难以保证近二十万人的供应。”
“二位耨萨其实不用入城据守,可依山险处扎营,与安市互为犄角之势。这样,城中粮草充足可供己用,我们二路大军有后方供应,就有了持久战的资本。这样旷日持久与唐军相持,不主动出兵与其决战,再分遣奇兵断其粮道。待凉风渐起,唐军缺粮定会觅归路,耨萨此时再全力出击,破唐军必矣。”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