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暗赞李世民思维如电,遂答道:“陛下所言甚是,其相通之处果然多在个人修持上。贫僧熟读过《论语》、《道德经》,其与佛经相比,对个人修持所述甚多。”
李世民又道:“法师提起《论语》,让朕想起孔子‘述而不作’这句话。孔子与释迦牟尼也有相通之处嘛,他们生前述而不作,逝后方由弟子将其言论结集。朕又想,他们二人似为同时代之人,他们那时一人在关东驾车游历列国,收徒三千,成为儒学圣哲;另一人在天竺古国,独坐菩提树下四十九天终于觉悟,天下从此有了佛学一脉。朕感叹良深,他们千余年前创此学说,后人缘何再难以超越呢?”
人之智慧无穷无尽,然后人缘何再难以达到孔子及释迦牟尼的高度,亦令人难以索解。
玄奘继续刚才的话题:“其实儒、道、释三家,其内里亦有相通之处呀。”
李世民顿时来了兴趣,那日他与马周在后山顶上谈论此话题,而难识其理,马周方才举荐玄奘。
玄奘道:“如佛、道二家,皆以超俗脱尘为旨,两晋之时,士大夫崇尚老庄,而佛学可以与道教并兴不悖,可为例证。另老子言无为自然,佛祖言空无相,其内涵固有不同,而其语相近。至于二者与儒学相通之处,从大处来说,三家皆为淳正光明之学,皆教人向善修福。陛下贞观初年,定下‘抚民以静’之国策,其中‘静’字,贫僧以为其中含有儒、道、释三家之旨理,所以效果显著,取得天下大治。”
李世民听到此,忽然失笑道:“法师如此说,过于牵强。朕当时提出‘抚民以静’,却与释、道教义没有关系。民为邦本,素为儒家治国大义,隋末以来,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敝,恒由此起。鉴于此节,又得魏征等人之谏,遂定下安静之策,与民休息。朕即位之初,那颉利可汗兵临长安城下,朕忍辱负重与其金帛,其为何者?不过换得时间与民休息而已。朕‘抚民以静’之策,与汉‘文景之治’时崇尚道家‘无为而治’亦略有不同。其‘无为而治’秉承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之精神,固然有清静百姓、劝课农桑之作用,然也有藩国凌驾朝廷、匈奴逞强等弊端。朕之抚民以静,非不为也,实际有为。”
李世民不愿意别人将贞观之治归功于无为而治,忍不住要驳斥几句。他这样把贞观之治归功于儒家之说,显然不承认“抚民以静”与佛、道有任何关联之处。
玄奘神态谦和,说道:“陛下所言甚是。儒、道、释诸派创立之际,其实为思幽探微而设。而经国纬地之术,其内蕴博大,须觅独到学说。陛下,贫僧记起当初国策中还有一句,即是‘唯重教化’。”
“不错,是‘唯重教化’。”
“陛下,贫僧敢问所教化为何吗?”二人在一起谈论,不知不觉过去了一个多时辰,玄奘渐渐神态自然,不再局促不安。
“所教化者当然为圣人学问。法师归国之后应该看到,朕为行教化之举,诸般措施已成规模。一者,朕统一经学,校定《五经正本》颁行全国,并搜集经籍图书以‘经、史、子、集’为目编录,藏于各级内库;二者,朕大兴礼乐,颁行《贞观新礼》,重订《大唐雅乐》及《大唐燕乐》,所谓功成而作乐,治成而制礼是也;三者,朕确立三级官学制,遂使学风大盛。朕办了这些事,以达到示范天下、教化天下的目的。”
其实李世民还少说了一条,他要达到教化天下的目的,势必要宽法慎刑,如此方能凸显教化的作用。
“陛下四时听选,使儒林群英沿科举之路入奉朝廷,此亦为教化之重要渠道。”玄奘也顺势赞了李世民一句。
玄奘接着问道:“陛下,贫僧听说国子监学中,每年生徒不过二千人;州、县学校中,每年生徒亦不过二千人。如此二十年过来,所有生徒不过十万人。”
李世民不明玄奘所问何意,点头称是。
“陛下再观天下僧尼虽不过五万之众,然天下信者何止十倍。贫僧如此说,非是贬儒扬佛,仅想说明一点,即是儒学之人,须幼学文字然后循序渐进,方能登堂;至于佛学修持,可以研学经卷,可以拜师而学,亦可以随众念诵,其心灵所至,即能学佛。”
李世民点头道:“不错,佛学之法多样,无论何人,皆可学佛。”
“陛下设三级官学,而天下学佛之校何止三级!”
李世民想起武德九年,李渊采纳傅奕之议辟佛,竟然引起民怨沸腾,遂叹道:“佛法由于隋文帝、隋炀帝大力提倡,佛寺遍地,信者众多,虽经乱离之后,其势未改,实为百姓所信第一大教。”他又转问玄奘道:“法师如此说,定要责朕不恤佛法了。”
“贫僧不敢。”
李世民见玄奘大兜圈子,知道其有下文,遂不再言声,静听下文。
“贫僧还想说说佛法教义。‘四谛’之末为‘道谛’,其主要说明达到涅槃彼岸之途径,即为‘八正道’。所谓‘八正道’,即是佛教要有正见、正思、正悟、正义、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