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波在ITER期间出色的理论工作让单所长看到了希望,考虑到该课题蕴藏的极端重要价值,在江波研究成果未引起国外同行更多注意的情况下,单所长抢先一步将江波“抢”回了S所。
接着单所长给我详细解释了江波跟我提过的“隧道效应”和“晶格陷阱”理论。
“隧道效应”是科学家早已发现的量子现象。单老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想象自己骑一辆自行车翻越一座大山,当力量达不到山顶时,自行车是永远也翻不过山坡,但某天你莫名其妙地出现在了大山的对面,似乎大山中间突然出现了一条隧道,你毫不费力地通过了山体。这在现实生活中是绝不会发生的奇异事件,但在量子的世界中却可能以一定的概率发生。因为在量子的世界里“一切皆有可能”。由于“隧道效应”的存在,即使温度达不到核聚变的理论临界值,但相互碰撞的原子核也有非常微小的几率引发核聚变。
江波在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研究冷聚变现象时,提出了 “晶格陷阱”理论。江波提出某些参杂稀土元素的具有特殊结构的“晶格陷阱溶液”在受到高强度超声波冲击时,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出现“强力溢出现象”,在极小的范围内形成完全封闭的空间,被称为“晶格陷阱”。在晶格陷阱内由于“隧道效应”发生的核聚变释放的能量和高能中子都被封闭在极小的空间内,引起温度和压力急剧升高,进而引发“晶格陷阱”内其他新的聚变反应,从而放大了核聚变效应。
单所长做了一个很好的比喻,他说:“我年轻的时候接触过爆炸方面的工作,‘隧道效应’引起的核聚变好比是起爆用的雷管,‘晶格陷阱’是就是安装炸药的药室,溶液中的反应材料氢元素就是炸药。”
由于,冷聚变已经在科学界变得声名狼藉,基本不可能获得国家正式的立项支持,江波回到S所后,单所长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江波的试验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五年中,江波试验小组将超声系统激发“隧道效应”和“晶格陷阱”现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最初单所长只是把他们的试验当作是主流方式之外的一种有益探索,并没有奢望达到实用化程度。但是江波试验组的进展速度远远超出了单所长的预期,在短短五年时间内就达到了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花了整整五十年才达到的水平。这极大地鼓舞了单老和试验小组的全体人员。似乎看到了人类进入核聚变时代的曙光。
单所长提醒我,尽管进步巨大,但是一个大号“五号”电池还不具有任何的实用价值。而且江波试验小组已将冷聚变试验的各个环节发挥到了现有技术水平下的极致,在现有理论框架下前进的空间已经比较小了。实际上近一年来江波他们陷入了胶着状态,进步非常有限。单老认为要获得突破就必须有全新的理论和方法。单所长说:“江波他们可能过于乐观了,看起来冷聚变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但实际有可能这一步是永远也跨越不过去的天堑。只是人类可望而不可及的镜中月水中花。科学的发展其实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和偶然。”
单所长说:“陈所长,我在声学方面的毕生所学都已经挖掘完了,能对试验下一步进展提供的帮助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听江波他们讲你是一位有传奇般能力的爆炸专家,这次爆炸事故江波他们感觉到蕴含了很多非同寻常的信息,也许突破的路径就隐藏在爆炸的细节当中,但苦于没有记录下任何有价值的数据,让分析和重建事故的工作无从下手。你提供的关键信息让他们如获至宝,昨天开始已在进行模拟计算工作。”
单所长停顿了一下,继续说:“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江波告诉我的,说你还发现了爆炸是在装置跌落的过程中发生的,江波的直觉告诉他,这很可能印证了他一直以来的猜想,在失重状态下溶液中的‘晶格陷阱’呈现一种完美的球形状态,能够产生完美的内爆,进而将核聚变反应的效能进一步放大,这或许就是下一步试验的关键方向。”
单所长进一步解释:“太阳就是一个可控核聚变的完美例子,它拥有巨大的质量,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在太空中呈现一个完美的球体,这保证了太阳内部反应中心的各个方向上均承受巨大又均等的压力,因而在太阳中核聚变只需要几百万度的温度就能点燃。而要在地球上实现这一条件非常困难。这也是困扰‘ITER’和美国‘国家点火装置’的最主要技术问题。江波发现的‘晶格陷阱’实际上是在一个极微小的范围内实现核聚变材料均匀压缩的途径,但由于地球上存在重力的干扰,‘晶格陷阱’的形状不是一个完美的球形,影响了压缩的效能。而在失重条件下能形成的完美球体,在理论上聚变效应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爆炸事故提示了失重状态能极大地放大冷聚变的能量输出,这是下一步试验的重点方向”单所长分析说:“这是江波原来一直想做而没有条件做的试验,在目前其他路径潜力挖尽的情况下,这也许是唯一的一条出路。要实现失重试验,有两个路径可以考虑,一个是发射试验卫星,在太空环境中去做试验,这恐怕短期内难以实现。另一个方案就是利用与S所一路之隔的国家微重力实验室,建立试验所需的失重环境。” 一席谈话让我茅塞顿开。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