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难友们也被去鼓动的黄宏林说动了,参加了爱国爱民的共济会事业。小港基地的三十六个难友,上次去西北办农场走了几个,这次有二十来个也进了共济会扩大行动的工作队。剩下几个年青的坚决要当保安队,进了教导队。
再说,让你几个月没事,只是看看大兵的训练,你也想做事的。不用说,这共济会,还是救命恩人呢。
科辉学校的大学生,听说是校长要人去做群众工作,也有不少愿意参加。这样,形成了一些知识分子为主组成的工作队。
这些人,包括留苏学生,对以后共济会的发展影响很大。
李明他们的工作队在财迷的支持下,在共济会会员中办了个“同舟社”,同舟共济嘛。
工作队还与黄宏林一起修订了共济会的一些章程。奇怪的是黄宏林与他们也合得来,而这些学生也挺佩服黄的实干能力。共济会中爱国爱民之士,都另外加入了这个“同舟社”。同舟社社员,后来成了共济会的骨干。工作队还办干部培训班,又到各地共济会分会去讲课。
“同舟社”的人还搞了一个不定期的内部刊物《同舟》,主要的是骂帝国主义和军阀,宣传共济会新规程以及各种进步思想,通报各地事业的发展。也有些扫盲教材、农村副业、养鸡技术的文章,和诗歌、笑话等文章,来凑数。不过据说这刊物发到农村后,这些凑数的文章也挺受农民欢迎。
这些事,财迷都没管。只是派保安队教导队的人也随着工作队去各地讲课,去讲一下军事训练、军事技术。文武相济嘛,也省得老有各地的共济会员跑到上海来学军事技术。这样,原来有帮会习气的人也对这个讲课更感兴趣一点。
无线电报训练班的一些人已经可以用了,也派出去,在各大城市和共济会会员多的地区,设立通讯站。现在主要是通报一些商品、经济消息,而且好多就与国货商场设在一起。
徐向西很高兴,因为农业技术推广得快了。随着平安联运的发展、共济会的发展,万利联营供销社也发展得超出想象的快,虽然不太赚钱,但也没赔钱。而农业技术也随着万利联营供销社的发展而扩大推广了。
后来,有人向会长才弥先生说,共济会在一些农村干的事,有点像劳动党干的。减租减息、组织民兵,就差没有打土豪分田地了!财迷没怎么理会,他才不在乎像不像劳动党!他只问那些来告状的人,这些措施是不是对地方经济发展有利?只要对地方的经济发展有利,对改善百姓生活有利,就行了!
财迷的这个方针,二个多月后引来了杀身之祸。
第三部 1931年 第七十六章 黄鱼车
◆字数:2577◆
一九三一年六月份,科辉的人力三轮车已经生产了三百多辆,但销售情况堪忧,产品积压。倒是原本没怎么准备生产的二轮板车,市场销路还行。
现在是黄花鱼汛期,科辉渔业公司首战告捷,大量的大黄鱼,堆上了小港村与他们基地之间新修的渔业公司码头。不是技术高,是运气好!小港村的渔民(不少是共济会的会员)也有了同样的收获,今年是大黄鱼大丰收!东海一带,渔民们的船上堆满了黄鱼。
这本来是好事,但在这没有冰库的今天,销售成了大问题。
这时的上海,有出卖冰的地方,叫冰厂。不过在财迷看来,觉得应该叫冰窖。
这冰厂设在水稻田中间,看上去像个金字塔。塔基一米左右高是用泥土堆成近一米的厚墙,里面是放冰的。上面是用竹子和稻草搭的、高高的尖顶。
这冰,是冬天时,边上的稻田里自然结的。
上海的冬天,要在最冷天气的早上,田里故意放上的清水上,才会结上一、二公分左右厚的冰。于是,只要是寒冬的早上,附近的人们就会早早起床,到冰厂干活。冰厂的人只是站在这金字塔前,人们只要挑进冰库一担冰,他们就发几个铜板。
之前,大凤他们也干过挑冰这个活。大冷天,大龙他们赤脚跳到结有冰的水田中,把冰装到竹筐里。其他女孩等冰装满,就抬了送到冰库。大家衣服都少,干这活,脚冻得很快就没了知觉。
但是,小孩们和边上的农民一样,还是希望天气能冷一点,能让他们有机会赚上点钱。读过杜甫《卖碳翁》的,都知道这是什么心情。
冬天,冰库装满后,上面堆上稻草保温,封上门。等到夏天时,一点一点取出来,装在有棉花保温的木箱里,卖冰镇酸梅汤之类的用。
夏天时冰就贵了,一碗就要一、二个铜板了。用来冰鱼?不合算了。
有北方的人会问:干吗不是挖地窖来当冰窖?这是因为江南水乡,往地下挖一米,就有水出来,所以挖不得。财迷如果不是来到这个时空,也想不到这儿的“冰厂”是这个样子的。
财迷动用力量,促销黄花鱼。于是,整个汛期,财迷让空闲工厂的工人、难民,甚至保安队的军人,都来处理黄鱼。把黄鱼装上人力三轮车,到上海的大街小巷叫卖,低价促销。另外,以前陶瓷厂生产的缸都用来腌咸鱼,又薰烤、晒黄鱼干。差的杂鱼,就做鱼粉,当饲料添加剂。
很多上海人第一次见到这种人力三轮车,就是在这次“卖黄鱼行动”中看到的。所以,后来上海人就把这种三轮人力车叫成了“黄鱼车”。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