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较量_杨大群【完结】(136)

  蒋介石口口声声和他的学生剖腹明心,于是便摆出诚恳的模样说:“建楚,你说得很对,在我的将领当中有多少像你这样对目前局势进行思考呢?有些人是蠢才呀。我当年送你去法国深造,不就是求得在我的将领当中有奇才嘛。当大将,一定要顾虑全局,你应该顾虑到整个局势,好好努力完成这一次任务。”

  廖耀湘一时感到蒋介石这么通情达理了,对他这么好感到受宠若惊,便毅然地对蒋说:“我将努力完成总统给我的任务。”

  蒋介石握住廖耀湘的手说:“建楚,我和党国在望你的成功。”他觉得一切安排妥当,是日下午,他带着一大批随员离沈阳飞赴北平了。

  廖耀湘准备集中兵力,计划西征方案。他首先要在辽河上架三道浮桥,使他的重武器安全地穿过大辽河套。卫立煌对架浮桥不积极,他甚至泼冷水说:“建楚,我说句风凉话,这桥是送你进军辽西?还是你退回沈阳用的呢?”他说完抿紧小胡子。

  廖耀湘说:“眼下是进,也许最后是退。”他的两只火辣辣的眼睛看着卫立煌的表情。

  卫立煌不冷不热地说:“也许都用不上。”

  “怎么说呢?”廖耀湘愕然地问。

  “蒋先生太独断了。”卫立煌说。

  两个人对望着站在那里一声不吭。

  廖耀湘收到国防部落总统任命为辽西西进兵团司令官,指挥龙天武的新编第三军,李涛的新编第六军、潘裕昆的新编第一军,郑庭策的第四十九军,向风武的第七十一军,以及骑兵旅、炮兵团、装甲车等部队,共十一万余人。

  当卫立煌为廖耀湘饯行时,两个人的酒杯碰在一起,半晌没有移开,互相注目之后,才猛然喝干杯中酒。

  廖耀湘说:“总司令,我背后的桥还是要架的。”

  卫立煌说:“我在桥头捧酒迎接你班师回沈阳。”

  廖耀湘说:“我不会是兵退沈阳吧?”

  卫立煌说:“辽河水不会倒淌吗?”

  廖耀湘说:“侯镜如司令从葫芦岛登陆速度快,兵力大,会压得海水涨大潮,辽河口的海水顶上来,辽河会水倒流的。塔山被共军先占领了。”

  卫立煌说:“蒙古沙漠风刮过来,锦州会地冻天寒,塔山、黑山对东西进都是坎,前途命运未卜呀!”

  廖耀湘把两条淡淡的眉毛皱成个肉疙瘩说:“林彪目前不会刮这种风暴吧?”

  “我指算林彪不可能现在刮。”卫立煌撂下手中空杯。

  “就怕毛泽东刮呀!我还是担心背后的辽河大桥。”廖耀湘两眼眨着些发暗的光。

  “战争不是天气预报,按蒋先生的指挥打着看吧,西征命运难卜呀”卫立煌不知道蒋介石怎么和廖耀湘在励志社密谈的,又说:“建楚,你背后的辽河桥我会为你架设。不过最近毛人凤的人到沈阳了,谁的桥不从他们心上架都会拆的。”

  “罗泽阎留下督战,毛人凤又派人来了。我这个人怕背后风。”廖耀湘感到从打蒋介石特找他去励志社面谈,卫立煌不知底细有些猜疑,他只好在两个人对面站立的桌前,在桌面上写出来。

  卫立煌微微闭上眼睛说:“我和你既然绑在这内战的战车上了,命运都在蒋大总统手中摸着呀。建楚,你一行动,我就命令长春桂庭向沈阳靠拢。”

  廖耀湘下令他的西进兵团向新民、彰武攻击前进了。

  ●林彪的军事才能

  东北人民解放军前线指挥所行进到达彰武,林彪在那里获悉国民党军将以新五军和独立第九十五师共四个师从山海关和天津运至葫芦岛登陆,增援锦州。他在军用地图上划了无数红、蓝笔道子,感到如果全力投入打锦州,就要分兵阻击从华北增援的敌军,还要死死困住锦州,如果沈阳再增援锦州,又得去打阻击,这样被困住的长春的敌人不往沈阳靠,也许被飞机空运走了。他是不甘心的。因此也动摇了攻打锦州的决心。于是他电报军委,提议:放弃北宁路作战,仍然回师打长春。

  林彪把电报发出之后,他夜里睡不实,披着大衣坐在火盆前,他晚饭也没有吃,他心里火急地盼中央来电。接着他把笔记本子铺在大腿上构想攻打长春的计划。他此刻回忆着上次试打长春的情景,仗打的不理想,双方伤亡很大,我方吃了大亏,他没有料到郑洞国在长春采取加强工事,控制机场,巩固内部,搜掠粮食,为蒋介石卖命死守长春的准备。

  国民党军队在东北仅剩下沈阳、长春、锦州三大孤立据点处境岌岌可危了,这里被围住了十万国民党军。郑洞国曾建议主动放弃长春,集中主力于沈阳、锦州之间,以期能战、能守、能退。可是蒋介石认为放弃守长春就造成不利的国际影响,况且固守长春尚可扯住解放军南下的衣襟,减轻沈阳、锦州方面的军事压力。因此蒋介石不采纳郑洞国的意见,还任命他兼第一兵团司令官和吉林省主席,担负固守长春的任务。在郑洞国离开沈阳飞往长春时,卫立煌送他到飞机场时,郑洞国问道:“总司令,长春能守到何时?”卫立煌看着天空说:“也许沈阳、锦州都丢掉之后。”郑洞国问道:“之——后——!”卫立煌说:“桂庭,你要固守住一架飞机!”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