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慢慢走,有事情再来找我就是。”
等那人走远了,李涵章问:“李同志,你当官了呀?”
“当啥官哦,就是给外出的人开证明。你晓得,现在到处都有土匪,查得严,要走哪里去,还是带个证明要方便些。”李大勇不好意思地说。
“哦,是当官了呢,怪不得那个人把你叫李主任。”
“不说这些,还是说你去双江口榨菜厂上班的事情。最近,我们要给部队赶做一批榨菜,这个双江口榨菜厂是定点厂。因为要的多,厂里人手不够,正在招临时工,你去不去?”
“我倒是想去,不过我不会做榨菜啊。再说,未免我想去人家就要我呀?”
“你只要想去,我帮你说啊。”
“那我咋感谢你呢?”
李大勇笑笑,看着李涵章说:“只要你进去表现好,工作积极,人家夸我介绍去的人能干,就是对我最大的感谢。不过,你不要感谢我,要随时想到,你做的榨菜是要送给剿匪的解放军吃的,把菜做好,就对头了。”
“要得,要得!”李涵章连连点头。
3
因为李大勇帮忙,李涵章凭着吴哥给他伪造的那张“大竹县小商贩张子强”的外出证明,在涪陵落了户,办理了户籍手续,进了榨菜厂就被安排到黄师傅手下当徒弟。黄师傅的老婆是湖北宜昌人,但他自己是土生土长的涪陵人,小时候吃榨菜长大,长大了又靠做榨菜养家糊口,平常自己在家做,前店后家,日子过得还安稳。这次虽说也是来当临时工的,但人家是熟手,来了就是师傅。
李涵章给黄师傅当下手,为了表现得积极些,他一边手脚麻利地做榨菜,一边跟黄师傅摆龙门阵学习“业务”。
“黄师傅啊,涪陵榨菜名声这么大,连解放军都要来买,怕是有些年头了哦?”
“那当然,百多年了。”黄师傅说,光绪年间,城西开酱园的邱家雇了一个叫邓炳成的资中人。有一年,涪陵的青菜头丰收,邓炳成就和邱家商量,用他老家腌制大头菜的方法来腌制青菜头。原计划当年邱家人自己吃,但拿出来招待客的时候,客人都说好吃,还要买。于是第二年,邱家就开始大规模地腌制青菜头了。
“黄师傅啊,你说,这个菜为啥就叫榨菜呢?”
“做这个菜,要用风晾脱水、初腌后,还要用压豆腐的木箱榨除盐水,这样‘榨’出来的菜,当然就叫‘榨菜’啊。”
“黄师傅啊,你说哪样的青菜头最好呢?”
“选这个啊,其实就像选婆娘一样,旺势的、嫩的、脆的,就是好的,空心的、麻秆一样的、皮老的、筋多的,就是不好的。”
黄师傅这样一说,在腌菜池做活的人全都笑了,应和道:“还真是那么一回事哦!”
“黄师傅,这个花椒有没有啥讲究呢?”李涵章又问。
“我自己也做榨菜,虽说做得少,道理是一样的。我们这里民国二十四年以前一般多用万县、石柱椒,成本低,但外色不鲜艳;以后,购成都椒,外色鲜红,放多久都不变。”
李涵章提醒他:“不要说民国二十四年哦,要说……要说……”
“1935年!”旁边有年轻人笑着帮他算。
干活、摆龙门阵两不误,而且还不用住客栈,天天呆在厂里不出去,要多安全有多安全,那一阵子,李涵章心里真是太踏实了。
二十多天后,黄师傅接到他婆娘的信,说是老丈人去世,把娘家的产业分了一部分给他们,要他赶快带着娃儿去宜昌办榨菜厂。这当然是好事情啊,黄师傅高高兴兴去厂里结算了工资,又去李大勇主任那里开了介绍信,把家门一锁,就去了宜昌。临走给李涵章说:“娘家的饭菜吃不到老,我也就是去看看,要是不合适,再回来。”
李涵章安慰他:“现在是新社会,男女都一样了,你莫要多心。”
黄师傅走后,李涵章就自然而然地满师了,天天上班,人家做啥他做啥,活得优哉游哉。可惜好景不长,三个月后的一天,李涵章一进厂区,突然看见到处站的都是解放军。他也不敢多问,装得和往天一样,继续去腌菜。
过了两天,陆陆续续有工友打听到消息,说是解放军已经围剿了涪陵、丰都、武隆、赤水等地暴乱的土匪,不过还是有一些漏网之鱼躲进了山里,动不动就跑出来搞“武装暴动”。因为怕他们来抢这些给部队腌的榨菜,党中央和毛主席亲自下了批示,要中国人民解放军涪陵军分区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军区接到党中央和毛主席的亲笔指示,当然会高度重视,就分别各派了一个排驻扎在给部队生产榨菜的工厂里,以确保能按时、按质、按量生产出部队需要的榨菜。驻扎在双江口榨菜厂的,是一个排。
李涵章一听见这个消息,有些着急了。他不敢肯定山里的土匪中有没有中统特务,或者他见过的那些反共救国军的士兵。万一这些人真的来袭击榨菜厂认出了自己,自己岂不就暴露了吗?就在李涵章惶惶不安的时候,接下来出现的一个人,却让他终于下定了离开涪陵的原因。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