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宁深深一揖,毫不介怀刚才被攻之事,由衷赞道:“二位将军能以精兵破强敌,扬国威于塞外,真乃世之良将!”
高顺素来威严,不爱说话,但见到两个名闻天下的人,还是循礼回答。“卫大才子文名智计天下共知,高某仰慕已久,今日幸得一见!”
“说来甚巧,高将军与我同为河东人;张将军与我王叔倒是同为雁门人士。我们也算有缘,他日相会一聚如何?”卫宁真心喜欢这两位善将,在他眼中,文人就该安国于内,武人就该御虏于外,而他们无疑就是真真正正的为将者。
张辽、高顺自然应允,上马告辞。贾诩见旁有杂人,说:“仲道,可否借他处一言?”
二人来到府中小院,贾诩面露担忧之色,问:“你还要伺机而动吗?”
卫宁盯了眼贾诩,面容淡然,不置可否。“宁不知先生何意!宁整日欢纵,难道还能有啥意图不成?”
“仲道,你瞒得了别人,瞒不了我!不要再逆天而为了!苍天已死啊!”贾诩捋着短须,仰望苍穹,担忧之情更重。
“苍天已死?”卫宁重复道,神色剧变,这可是当年黄巾军的叛反口号。“贾先生,你……”
“汉室之弊,非一时一人能除,积重难返啊!天不欲存汉,你又何必强为?”
卫宁痛苦万分,他知道,贾诩说的,也许是对的。但他不能放弃自己的理想,清平天下,力扶汉室于倾危!
“我不会放弃的,只要尚有口气,就一定要奋斗不息!”卫宁流露的坚定,是那么难以动摇,恍惚间令人心疑面前的不是一个文士而是东岳巍重的泰山。
贾诩忧心忡忡,卫宁如果继续坚持,那他的第一步必然是铲除董卓,而这无疑会将他引上死路。不是他智谋不足,而是藏在暗处的那个“敌人”,他不可能成功。
“那好!贾某倒要一问,你的志向是什么?”贾诩决心通过一场辩论,能让他清醒过来,不再肆意妄为。
“治国平天下!”卫宁毫不犹豫地说了出来,有种理所当然的感觉。
“那国与天下有何不同?”
卫宁顿时语塞,在他的理念中,国不就是天下吗?见卫宁陷于沉思,贾诩步步紧逼,势将他带入自己的思维之中。“国,乃一人一家之天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新颖,闻所未闻,卫宁有了些震动,贾诩怎会就此放弃?“那你所为者,一人一家抑或天下万家?”
卫宁思绪开始被引导,贾诩继续传达着自己的理念。“汉室衰微,难以维继,有若周朝。内有诸侯权臣之忧,外有黎民盗跖之患。而今唯有破而后立,重塑天地,才是救天下人之道。”
卫宁似乎理解了贾诩的天下观,触摸到了他的信念。“那依你之言,你是要将汉室彻底推dao,另立大厦?效王莽故事?那这座大厦就是董卓?”
贾诩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说:“凭我一人之力,岂敢妄言重建天下大厦!至于效王莽故事,更是可笑。日后天下必然战国再现,董卓就算问鼎,政令所行之处也不过是京畿、西凉和并州罢了。”
贾诩的见识,不谓不深,但也不能说卫宁没看出来。早在年少离家求学归来后,卫宁就知道,天下将乱,时代将彻底改变。只是一直设想的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新开启太平盛世的大门,远离战端。但后来的一切,先是十常侍和何进,接着是丁原,现在的董卓更是文武鼎盛,难以制止。董卓之后,又会有谁呢?
卫宁陷入了深思,一直以来被自己压制的念头,在贾诩的开启下,全数冒了出来。“残月来袭”的时代,真的无法避免吗?他仰望阴沉的天空,在心中说出了他的疑问,但老天爷没有回答他。卫宁从未有过这般动摇,长叹道:“贾先生,你回吧!”
贾诩看出卫宁的变化,道出了告别的意思。“此次一别,再相见不知又是何时了。”
“先生要离京?”
贾诩捻须道:“京中大局已定,我也该往陕地牛辅处了。你好自为之,告辞了!”
原本,贾诩离去,卫宁该倍感庆幸,自此董卓一方再也无人能阻止他的计策了。可是经过今天一谈,卫宁不清楚,除掉了董卓,就真能实现平天下的夙愿吗?
贾诩走了,留给卫宁的是长久的独思,回应他的只剩下阴郁的苍天。他仿佛一个暮年老人,开始回忆生平。富裕之家,少年知名,宠溺自己的父亲;年少立志,四方求学,博学高士的师父;弱冠为官,名扬天下,贤慧温柔的妻子、红颜。还有信任有加的何太后,懦弱无威的皇帝,智计相当的曹操,刚勇善谋的袁绍,武技无匹的王叔,为政有方的诺巴,长于统军的拂勒,机智过人的杨修……
“仲道,走了!”王越进来催促上路。
卫宁从自个的思绪中清醒过来,歉意地笑了笑,说:“王叔,你和文姬去吧!我不回河东了!文姬那……你帮忙解释下!”
王越诧异,看着卫宁认真的表情,明白他有自己的想法。“你自己保重!”
不一会,蔡琰随着王越,驾车一路朝北,向着河东去了。这一别,再见又将是何时!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