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座古老的商城里,娘娘庙、城隍庙、会馆、清真寺、关老爷庙、牌坊、楼阁、戏台、商号、民居、衙门鳞次栉比,那些山西风格的灰色陶瓦、蒙古风格的蓝色琉璃瓦、伊斯兰风格的绿色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令人炫目的光芒。
一条清浅的小河自西向东,穿城而过,潺潺的流水把古城一分为二。多伦诺尔城墙虽不算宽阔,但城门上衬着古老的城楼。城楼是乾隆年间建的,锈迹斑斑的铁门,还有那斑驳陆离的门额,依稀看得出当年威武的模样。西北城门下宽宽的鸳鸯河河面上横着一座宽大的桥。大桥以石为墩,用圆木搭建。这里是出城的主要通道,汇宗寺、善因寺的活佛、喇嘛们进城就是从这里通过的。城门边还有守护城门的绿营兵盘查着过往行人。
鸳鸯河外的大草滩上,摆列着许多临时搭建起来的各式蒙古包和帐篷,白皑皑一片,一直连到了善因寺门口。那是远道而来的蒙古人临时歇息的地方。远处,蒙古人赶路用的牛马在散放着,数以千计。或许是生活习惯的不同。蒙古人大多起的比较早,缕缕炊烟漂浮在蒙古包周围,奶茶的飘香就连城内的人都能闻得到。
醒来的木桥上,开始有了一两个早起的商人。逐渐,城外的蒙古人、天南地北的商人、马贩、牛羊马驼以及采办生活用品的喇嘛们从各个城门涌进了城里。
戴彰勋他们三人换上普通客商的衣帽后,出了同知署,顺着马市街一路向南走去。在这条街上,商铺、票号、饭馆、作坊等沿街铺展开来,没有一块空闲的地方。商铺里蒙古人喜爱的铜器、茶叶、绸缎、蒙古靴、皮货、马鞍子等商品玲琅满目。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吆喝声、叮叮当当的驼铃声,响成一片。
街上,人满为患。推着独轮车运送货物的搬运工像一道洪流,时常阻断交通。有些壮汉干脆赤膊上阵,扛着一个个大包货物在人群中穿绕而行。
“您受累了,让让。”
“油着,油着,别弄脏了您!”
搬运工们连连大声吆喝着。
戴彰勋他们不得不经常为这些人让路。
戴彰勋走南闯北,还没见过这么热闹的街景,就连享誉东北的公主陵都相形见拙。他颇有些惊叹地说:“到底是‘漠南商埠’,做生意的人还真不少呢!”
周青山赶紧接过话茬:“这算不得什么。早在咸丰、同治年间,咱多伦诺尔城有二十万人口,商业六十三行,几乎都是商民。这些商人来自五湖四海,以山西人最多。那时候的商业旺季,连人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可现在,只有十三万人了。”
“怎么事隔三十多年,人口变化竟然这么大?”戴彰勋问。
周青山回答:“早些时候,朝廷规定在口外只有多伦诺尔才能做生意,现在管理的不那么严格了。商人们分散了许多。”
金旺搭了一句:“我看现在就够挤的了。”
“山西人最多?”戴彰勋思量了一下,又说,“是啊,山西人的传统就是经商。记得雍正先帝曾经说过‘山右商贾居首,其次为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金旺有些不解。周青山接过来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山西人把经商做生意放在首位,把务农放在第二位,做工当兵排在第三位,第四位才是读书。要么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山西人不出大官呢?这在我们多伦诺尔也是一样的,其他的地方正好相反。”
戴彰勋听罢,点了点头。心想,不能只让商人们埋头赚钱,应该让他们多读读书,多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以便更好地推动商业的发展。
古城虽然繁华,但城市道路并不好走。从抚民同知署出来,这一路上的街道歪歪斜斜的,其间还分布着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水坑,加上近来连绵的秋雨,水深没膝,牛车、驮带货物的马驼在泥坑中艰难地行进。想必是当初商人们都忙着赚钱,抽不出时间认真设计城市的排水系统罢了。戴彰勋说道:“如此繁华的城市,会有如此不相称的街道,待明年春后一定得好好修一番了。”
周青山解释说:“这道路下面是有石条和排水沟的。由于已经有二百多年了,两旁的商铺盖了又修、修了又盖的,泥土早就遮住了石路。”
戴彰勋问:“你说是下面有石路?”
“是呀,整条街都有的。”
戴彰勋说:“这就好办了。明年开春,我们抽调人手将它们挖出来重新铺上就是了。这样一来。可以省却不少的银子呢!”
“这样一来,古城可就又重现它的雄姿了。”周青山兴奋地说。
戴彰勋三人裹在人流当中,沿着泥坑边上干燥的小路,也像那些牛车、马驼一般,艰难地向前行走。
忽地,一群喇嘛骑着快马从泥坑中飞驰而过,泥水溅了路旁行人一身。行人们纷纷咒骂着,喇嘛们头也不回。如此霸道,是因为他们在城市里有很多的房屋出租给商人们经商??他们是去收房租的。也许,这些喇嘛才是这座城市的主人,而商人们永远是客籍。
走出不远,一个蓝色的商号幌子映入眼帘,幌子上面绣着五个白色的大字:富盛永商号。
戴彰勋暗自琢磨:富盛永商号?咦,咋这么熟悉?哦,终于想起来了。那是到达多伦诺尔城前一天晚上,在二豪镇碰到的商人刘三银的商号。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