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原,竟然能够让项羽也吃一次败仗,刘邦心里,就如同自己击败了项羽一样,高兴的差一点忘乎所以。
原来,不是自己能力弱,而是对手实力太变态。
刘邦就在这种自我安慰的精神慰籍下,重新调整了自己的心态,而在清醒的判断了李原的实力和潜力后,刘邦决定,自今日后,遇到李原的秦军,汉军的选择就是能躲则躲,能避则避,实在避不过,也是象征性的佯攻几回。
死道友,不死贫道。
不得不说,刘邦的想法很现实,这是他一次又一次在失败后挺过来的原因。
大河以北。
赵地。
韩信率领的七千秦军在邯郸北部的平原上,与钟离昧的楚军对峙,这块世代属于赵国的土地,对于两支客军来说,都是陌生的地方。
赵人对于秦国、楚国都没有什么好感,秦国是世代的仇敌,而楚国则是南方的蛮夷,不开化的地方。
没有当地百姓的支持,在陌生的地方,进行一场哪一方都不会真正关注的撕杀,无论是对钟离昧还是对韩信,都没有什么吸引力,钟离昧的注意力,始终投放在虎牢关战事的变化,至于偏师抄袭秦军的后路,只是一个美妙的战略预想,在秦军派出对等的力量牵制之后,这一计划就不可避免的流产了。
韩信一方,同样受制于兵力上的不足,让他很难在面对钟离昧这样经验丰富的战将,运用一些计谋战法,一着不慎,步步陷阱,韩信在牵制楚军偏师目的达成的情况下,同样采取了保守的策略。
平衡在一天天的对峙中保持着。
一直到八月初的一天,来自赵地的另外二支力量,意外的加入到了这场猫捉老鼠的游戏中,张耳与陈余,这两个在反秦风暴中很是显名的人物,两个曾经的异性手足兄弟,为了一个虚无的诸侯王,大打出手,反目成仇。
常山王张耳一方,代王赵歇、大将军陈余一方,这两支赵军整整打了大半年时间,最终陈余击败张耳,占据了包括邯郸在内的大部地方。
作战不利的张耳,带着一众残兵趁势就近投奔了楚将钟离昧的麾下,并且向钟离昧谏言,转向进攻赵歇、陈余,一统赵地。
平静了不久的赵国故土,烽火再燃
这一次,依旧是多方势力的乱战角逐,不到最后的一刻,谁也看不到谁是最后的胜利者。
注:老刘又得逞了,没办法,这是他的魅力使然。另:赵地烽烟起,一直沉寂的赵人也要露露脸了,呵呵!
第一百八十五章 独立的诱惑
未雨绸缪。
李原在占领雒阳、打败了楚军之后,即开始向注意力转移到相隔一条大河(黄河)的赵国故地。
占领三川郡的西部地区,拥有雒阳周围的平原,可以让秦军在关东有一块用于喘息和休整的缓冲地。这第一步的谋略已经基本获得了成功。
秦军入赵。
这是李原设想的将触角深入到关东腹地的第二步。
关东六国,真正在兵员素质、战术素养上能和秦军相抗衡的,除了赵国,没有其它第二个选择。
现在楚军的强大,更多的是建立在项羽、刘邦、陈胜等几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基础上,一旦没有了这些有名望的人物支撑,楚军的真实战斗力就会大打折扣,这一点从汉朝初立后,刘邦在白登之围中的表现就可以得知。
樊哙、曹参、灌夫等将领号称有万人敌之勇,在内战中所向无敌的大汉军队,在面对匈奴骑兵时,竟然被打得连战连败,最后不得不逃到山上苦求援兵,这实在丢尽了堂堂中原男儿的面子。
将秦国现有的版图,从大河的西面向东面拓展,占领曾经是同一祖先的赵国故土,沿续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做法,让秦军拥有比历史上更为强大的作战能力和机动能力,从而在不久将来与冒顿的大决战中取得先机,这才是李原真正的目的。
中牟。
位于大河与漳水之间的三水相连地带,地方不大。但却位置重要,处于关东的核心地带。一旦占据了这里,也就扼住了诸国的咽喉。
从战国后期七雄占领的时间来分,应当属于赵国的南部故土,不过,这块地方处于魏、赵、韩三国交界地带,一直以来归属都是没有一个定数,谁强由谁占领,在韩、魏相继衰落之后。赵国作为抵御强秦的中流柢柱,中牟也就自然而然的归属于赵国名下。
在乱象之中。
李原势力随着韩信的北伐进入赵地,韩信军从蒲坂渡北上之后,一路上经平阳等地,最后在中牟与楚军对峙。
八月下旬。
北方惯有的寒潮第一次来袭,暮色中的秦军营地,一片寂静。唯有辕门口的火把,还在燃烧着光亮,照耀和指引着方向。
河北一带的天气渐渐转凉,还穿着夏日短衫甲衣的秦军少年将卒禁不住抱紧了身子,使劲的跺了几次脚,以缓解夜里寒冷浸入身体里的寒气。
甘六郎紧紧的将身体伏在马上。背上被利箭射中带出的伤口越来越痛,让他的意识渐渐的模糊起来。
在韩信的提拔下,甘六郎的职务已经从屯将升为军侯,并且还是最为重要的斥候兵军侯,韩信对这个机灵果敢的年轻人也很是欣赏。在他身上。韩信看到的是自己的少年时代。
张耳入楚营的消息,秦军斥候在一天之后才探知。这是异乡他地作战必须承受的一种煎熬,没有熟悉的人指引,秦军就算再强大,也不可能闭着眼睛去打仗。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