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的主题,就是如何判定官员是否称职,换句话说,如何来考量一个官员在任上是克尽职守还是碌碌无为。
按照陈平的见解,秦国如今实施的是精简官员治国的策略,有的郡、县官员的数量只以个位数来计,即便加上一些不入流的小吏、亭长、父老,也不够使用,一些基层的官员每日忙得焦头烂额,叫苦不迭,如果这样尽职还会考核为不合格,作为他们的上级,陈平自然要替他们说话。
李政对陈平的这一说出提出了反驳意见,他认为,官员是否称职,应该有专门的御史部门负责,至于评判标准方面,御史监可以和被考评官员的上一级进行商量,但在具体的执行层面,则不能受到丝毫的影响。
即便出现陈平所说的情况,也不能掩盖该官员在其他方面的失职,而作为国家机构来说,重要的是添加必要的人员,而不是一味的迁就。同时,李政还认为,在兴公学、废私学的举措之后,大批的学子从私学投入到各地兴办的学堂里,他们的加入,给予了秦国强大的后备人才储备,陈平如果觉得官员人手紧张,完全可以从这些学子中录用,而不必一定要坚持着将官员人数精简再精简。
陈平被李政的反驳给气得脸涨得通红,李政这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新秦自复起以来,几乎每年均有战事,有时一年连续的几番大战,而李原又执意不肯提高赋税,在多种节流开支的办法之后,陈平不得不把减少官员的数量作为措施之一。
人少了,事多了。
这每一个人的精力、能力都有不同,在办事的效率还有取得的结果方面,自然参差不齐,随之带来绩效考核上的偏差。
第三百八十七章 追杀大月氏
大秦朝会。
在许久的平静之后,第一次硝烟弥漫,就连一向属于老好人的关跃也被波及。
关跃的都农监主要负责农事,农业也为大秦的立国之本,而陈平在辩论中,就以都农监的官员数量为题,反驳李政的考绩依据。
农事有闲,有忙。
在忙碌收割的时候,仅凭各郡都农监寥寥的几名官员,显然不够,这个时候就不得不依靠属地的父老、乡亭人员来协助,而这种协助一般都是义务性质的,不可能有很高的报酬,又或者对协助人员进行考绩。
如果在这一期间出现工作上的差错,该怎么考量,是认定官员业绩低下,还是有情可原,放他一马。
李政和陈平各自为了自己的执政理念而不退让,在齐心协力辅佐李原将秦国带上强国之路上,这两个不同学派的弟子第一次出现了意见上的分歧。
是要稳妥,还是要激进。
是要坚持法度律令,还是网开一面,将功补过。
这次,他们为了心中的理想而争辩。
这次,他们均不念着个人的感情,而只以自己背后的势力为重。
李原一边听着,一边心中也在思量,究竟怎么样才能平息这场关系秦国国政安定的争执,单纯的强压一方,势必造成另一方的不满,而随后带来工作上的消极,而若是仅仅和稀泥不作评判的话,双方的观点都得不到支持,结果可能一时按下了火苗,但以后会酿成更激烈的冲突。
监管者与被监管者。
本身就是矛盾的对立面,发展到现在,陈平与李政的这场争执,渐渐演变成了儒学与法学之间理念的冲突。
而造成这些矛盾的主要原因,则还是根在李原当初定下的“简政”国策上。
治理一县、一郡或者关中,与治理由二十七个郡组成的庞大疆域不同。一郡之地,有些紧急的事务可以快马驿报飞书上报,而现在的秦国则不行,位于大海边上的东海郡发生的事情,要是用快马报到长安的话,就算驰道再通畅,也需要六天时间。
这个时代。电报、电话还没有发明,烽火传递只能表示一些简单的讯号,而不能将详情一一道尽。
更何况,为了预防象“烽火戏诸侯”一样幽王闹剧的发生,也是为了军事上的考虑,烽火极少能够用于内政方面。
在远离中央朝廷的情况下。一郡一县的事务,更多的需要所在地方官员自行来处理,而这种自行处理一方面锻炼着官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决策层面的风险。
“各位臣属,今日所议之事,本王以为,根源不在于是否需要考核。或者考核要不要依令而行,根子在于办一件事,实际需要多少人力,而这些人力一旦提供了,能否完成预期的目标,我想这才是最关健的。这件事,是本王错了——!”李原虚心检讨道。
陈平、李政、关跃一愣,他们没有想到。李原听了半天,不仅没有作出倾向性的结论,反而自己承认有错,说实话,这是他们几个开始申辩之时没有想到的。
不知不觉中,随着李原地位的巩固,随着他由侯成为王。随着大秦的子民越来越把李原当作新皇帝,陈平等人下意识里,开始把李原的话当作圣旨,没有人会去想。李原的这个决定是正确还是错误。
这是人性的悲哀。
就算是再过去二千余年,情况也依旧如此,就算是那些高喊着民主自由的国度,在涉及到利益时,也一样会变得实际起来。而更好笑的是,二千年后,在秦国南境的一个国家,还有下台的政党高喊着民主上街游行暴乱,目的却是要推翻一个民选的政府。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