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如刘愈所料。
四月二十九,开战十天之后,刘愈正在家中睡午觉,吴公公心急火燎地来找刘愈,说是皇上有要事相见。刘愈进宫后,发现袁博朗、蓝和以及兵部的人都在,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焦虑。
“师傅,您可算来了!”
刘愈属于赋闲在家的那种,不能随叫随到,每次来近乎都是最后一个,除了军国大事,一般这些人也不会等他。
“皇上。”刘愈看了一眼满面急色的苏彦,再看看其他大臣的神色,问道,“发生何事?”
“师傅,大事不妙,大事不妙!”苏彦紧张兮兮说道。
说着,苏彦将一份前线的战报交给了刘愈。
战报不麻烦,三件事,第一件是突厥人有了新可汗,叫东毛可汗,这名字就让刘愈觉得慎得慌;第二件,闵少顷率领的先期两万中军已经杀到了金尧城,并且不费吹灰之力攻下城市,扎稳脚跟。
前两件都不能算是急事,或者说还是好事,这证明朝廷进军有度。但第三件,就让刘愈看着有些头疼。
第三件总结起来,就是其他五路军都因为不同的原因,没有按时抵达金尧城,继而被突厥骑兵或被阻隔,或被歼灭,就算是无损失的暂时也进兵不得,而草原上又形不成有效的防御,有两路军已经撤往邵武关。
“怎么会这样?”刘愈见战报说的也是不详细,看着众人问道。
瞿竹作为御林军统领,解释了一番,刘愈这才明白,突厥人其实在上月就已经定下了新可汗,只是没对外公布。可惜大顺朝所获情报不准确,还以为突厥人正在内斗不止,无暇顾及战事,而战争初期突厥南边各部的撤退,也只是假象。
其实令大顺朝其他五路军没有按时抵达金尧城的最关键因素是,中原人在草原上的水土不服。
方向是最大问题,连引路的向导,都不能准确说出金尧城的位置,这些去关外做生意的人,都是摸爬滚打去的金尧城,中间要折回不少的路,往往发现走错了,然后再循着路回去,找到正确的路再走。而天气也是一方面原因,一场大雨,令各路军的行军受到阻碍。
闵少顷当即下令继续冒雨进军,但因为命令在草原上传达并不通畅,导致其他各路军收到命令前后时间有差,等他们反应过来再去追赶,闵少顷的中军已经行出了一两日的路程。
然后便是突厥人的突然滋扰,很多本来已经撤退的部落,在得到统一命令后,在草原上如同雄鹰一般,将朝廷的各路大军挡在金尧城的三百里范围之外,同时也令闵少顷的中军猫在金尧城一步都不敢出。而作为塞外的孤城,金尧城周围缺水缺粮,就跟困在里面等死一般。
要不是这次大顺朝的军队有小半数装备了新式的火器,光是突厥人的第一轮攻势就已经让朝廷军全军覆没。不过即便如此,朝廷军还是损失惨重,折损超过四万兵马。
这才开战不过十天光景。
第三百一十章 霍小将军的野望(上)
“师傅,您说这怎生是好?”
苏彦彻底急了,这次派闵少顷率兵出征虽然是“众望所归”,但他也知道那些人拥立闵少顷为帅不过是想削弱刘愈在军中的影响力,不容有失的一战。本来准备也充分,战事刚开始也一切有条不紊,谁知道一夜之间战局立转。
现在纠结的问题是救与不救。想打赢这场仗,看来已经不太可能了。
闵少顷孤军在金尧城,兵马也不多,两万余,现在整个大顺朝军队折损也不止这个数,若朝廷不救,那闵少顷的两万中军早晚要耗到弹尽粮绝全军覆没,大军出征中军全军覆没,以后顺朝边境士兵的士气很难再提起来。但若去救,就要死更多人,还不见得能救下来,对士气的影响或许更大。
两国军力的对比,往往影响到之后几十年边关的形势。作为皇帝,苏彦缺乏一锤定音的勇气,他害怕自己选择错误遗祸大顺朝的国运。
“中军在外,必须要救。”刘愈下定论道,“关键是谁去救!”
国难当头,所有人都抛开了成见,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刘愈身上。那意思很明显,这差事除了你没别人了。
“咳咳!”刘愈咳嗽两声,道,“若说运筹帷幄,本人不才,还有点能力。至于冲锋陷阵……”
“少武将军?”
袁博朗这一出口,马上所有人都想到那个第一个钻上城头的霍小将军。当元帅他没资格,当先锋没人比他更二虎。比他更合适。
可惜霍病在加封为少武将军之后就被塞进了“讲武堂”,正受着孔孟之道的熏陶。准备研究各家兵法所长。
当先锋救人的定下,主帅也要定,虽然现在闵少顷是正帅,但现在正帅在外,后方也必须有人撑起大局,这人也非刘愈莫属。苏彦拉着刘愈的手道:“师傅,全靠你了!”
这意思很明显,现在边军就交在刘愈的手上。原本闵少顷和袁博朗两派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现在迫不得已必须发生。刘愈接管边军,等于天下间最后一处的军权,也落在他手上。
袁博朗见事情无法挽回,问刘愈道:“武义侯,这次你准备率多少兵马去北方?”
刘愈想都没想,道:“四千新军。”
刘愈的要求不高。而现在长安城周围也的确无其他兵可调,如果将戍卫部队调走,长安城空虚,而现在诸家藩王又蠢蠢欲动,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刘愈要带四千新军,也就是他曾经南下江右的六路游击队的加强版。对刘愈来说已经足够。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