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恩依崇祯的吩咐对张必武好一番安抚之话,末了,他看看左右无人,这才低声地对张必武说:“必武啊,你的三地兵备道之职本来是可以的!只是高起潜……你懂了吗?”
张必武明白了,全是高起潜作怪,他让自己不乱说话,就是这个理,只是刚刚立下了大功,他想害也害不了张必武。
张必武向王承恩请求道:“公公,我叫你帮我一个忙好吗?”说着,张必武就掏出了一锭的银子来往王承恩那里塞。
王承恩没有接,他是直视着张必武,问:“不知守备大人要我办的是什么事?”
张必武便回答:“我想请公公帮我把我的官印刻得比寻常的尺寸要不同!官印尺寸可以小一点也无所谓!毕竟我怕啊!我这人特胆小!”
王承恩听到了张必武所说的话,他就明白了,张必武是怕有人用假官印来冒充,从而害他,所以张必武想要预留一手,让人害也害不了。
王承恩已了解了张必武的心意了,他便点头,说:“好的!守备大人,你就放心好了!我一定会办得漂漂亮亮的!”
张必武急忙作礼:“公公,你不要叫我守备大人了,直呼我为国雄就可以了!要不,叫我必武也可以!”
王承恩同样是笑了,说:“好的!国雄!你吩咐的事,我会办好的!”王承恩便去了。张必武是感谢他的,他也信步离开了。
当张必武拿到官印的时候,他的官印是比正规的尺寸要小一点,这是偷偷进行的,要没有王承恩打招呼,这是办不到的。所以没有人知道。
正是张必武做出了这一个改动,令得他以后与张献忠交手,杨嗣昌想害他的时候,逃过了一难!当然这是后话,在后面会有所叙述的。
由于有高起潜和杨嗣昌一起从中作梗,崇祯不是不知道,只是因为他宠爱杨嗣昌和高起潜,他不可能为张必武责怪宠臣,他就装作不懂。
杨嗣昌只是让张必武从千户升到卫指挥佥事,张必武立下大功,不说一个小小的指挥佥事,就算是指挥使,或者是游击将军,参将都是可以的,可是没法子,杨嗣昌可不想让政敌得势。
张必武回到住所的时候,有文官拜访了他,他们先是客套话,张必武智擒温体仁,为国除大害。此时,文官们才显出了真面目来,他们说的是想要张必武要站位正确,他该加入哪个党派,这将关系着张必武以后的仕途。
对于朝内的党派纷争,张必武是知道的,他并不想参与之中,可以说他是极其讨厌党派之争的。张必武辛苦地应付这些文官,终于是把这些文官送走了。
张必武不想卷入朝中的党派之争,他在想着有什么法子可以逃离是非之地,张必武是可以离开是非之地,不过他将进入一个更危险的境地。
张必武有大难与崇祯皇帝的戒烟令有关,辽东的官兵是嗜烟如命,一听说皇上亲下谕旨禁烟,要是吸烟者斩!常年的欠饷令得士兵们是怨声载道的,现在又不让他们抽烟,这还得了啊?
第四十七章 兵变
就是因为崇祯的戒烟令,在山海关不远永平府管辖下的抚宁县发生了兵变。指挥使也被哗变的两千士兵给绑了起来。这一急报得已畅通无阻地报知崇祯。
毕竟永平府辖下的抚宁县临近燕京,事关重要,稍有变故就会危及京城啊。而且又近山海关,要是牵涉到山海关,会令得关防松懈,从而让关外的鞑子有机可乘!所以事关重要啊!
有消息称,满清有人潜入了两千人中要煽动他们投降满清。是的!那是孔有德的手下。皇太极私自召见过孔有德,让他暗授计宜,孔有德依计而行,这一次的抚宁县士兵哗变就是在满清精心策划之下的产物,目标直指张必武。
崇祯明白一扯到了满清,必须要尽快地平息才行。
崇祯为此事急得团团转,虽然说兵变的主要原因是索饷,可是他们听闻了禁烟令后开始哗变,这是导火索啊。
事关重大!一旦有边兵哗变以叛敌开了个头的话,那么事情就接二连三的发生了,到时就难以制止了。
何况在崇祯四年时,孔有德发动了吴桥事变,直到崇祯六年才平定,最终孔有德却去投了后金,还带去了红夷大炮、火器等先进的武器,让满清得已研究,并且开发出红夷大炮和火器等,使明军失去了火器的优势。
崇祯想到此处,他又怎么能不担忧呢?他可不能再让这一件事发生了!变得和孔有德一样不可收拾。
高起潜想到张必武没有听他的话,反而想为卢象升翻案,他就想乘现在张必武还没成气势,乘此良机把他给除了,何况高起潜也受了满清的很多好处,他非得害张必武不可,他立即开始了行动。
崇祯急忙下令:“令前锋右营副将吴三桂立即调兵剿灭这两千人!”
高起潜急忙奏报:“皇上!不可啊!煽动作乱的只是少数人!要是一哗变就立即剿灭的话,恐怕以后有士兵一旦哗变,他们就会同崇祯元年时固原兵变一样造反了!贼寇之首李自成原本是我大明之卒,可是自从兵变之后,他就造反了,成了我大明最为严重的祸害!”
高起潜说到这看了一眼崇祯,崇祯是在思考被说动了,高起潜便继续说:“由此可知,兵士要是一哗变就立即全部斩杀的话,那么以后要是再有士兵哗变,他们就不会再听大明的,反而会造反啊!此举万万不得啊!”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