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所有工业的根本都是金融业,当东三省采用了一种极端策略迅速开启了金融业的扩大化,增加了本地的货币供应,工业发展就变得难以遏制。
东三省的货币供应规模其实是非常庞大的,在过去两年里,东三省的货币发行规模达到了5亿银圆总额,约合5十万英镑,似乎不多,其实很多。
这是银本位的5亿银圆。
这不是政府印钞机的效率和产能决定的,而是白银流入规模决定的,这意味着东三省至少存在着175亿银圆的保证金,单纯从货币的角度来考量,这个规模其实是很惊人的。
在过去的十年中,日本银圆的发行总量也不过四千万,最高的一年是1906年的7百万枚,虽然说日本采取了金本位,银圆发行本身主要是用于对朝鲜、中国、东南亚的贸易,但以此为类比,东三省的银圆供应总量就过于夸张了。
东三省之所以能发行这么多的银圆,1/3的因素来自于东北大豆的外销,1/3的因素来自于外资的涌入,1/3的因素是靠国际借贷、本土白银储量等等,比如说东三省光是铁路借款就高达2300万英镑,除了列车是从国外购买,其他包括车厢、铁轨、水泥、枕木、石子、劳力、土地等等开支都是银圆在本地购买。
在过去的两年中,东三省的工业人口增长是非常快的,这种增加还是比较初级化的,最大的增加就是矿业增加,比如说抚顺煤矿的工人总数就从原来的1370人激增至153万人,从原来的2个煤区增加到11个煤区同时开采。
现在想要在东三省办一个厂是很容易的,你带二十万银圆的资本过来,地皮厂房机械或者矿场一买,再从银行再借十几万银圆券是很正常的事情。
在东三省,并不是所有的工厂都是采用西式设备,比如说瓷窑、砖窑、煤窑,它大量的还是运用传统手工生产方式,但从总的方面来说,因为大量出口大豆、木材、煤铁矿带来了巨额白银流入,使得本地人口的消费能力增加,进一步扩大使得整个经济增长迅猛,各行各业都能从中受益。
工业人口增加、商业人口增加,农牧业人口实际上也在更为快速的增加,东三省在过去两年中增加了近六百万人口,每个月从山东各埠口就有十万人通过各航运公司涌入东三省。
东三省的经济开发比日本晚了将近二十年,但从现在的发展速度来看,大概只需要六到七年的时间,东三省在经济总量上就能超越日本这样的金本位国家。
在工业发展中,同样处于工业发展低级阶段的东三省和日本的竞争注定会是非常激烈的,特别是在未来的四五年间,这种激烈的碰撞将很可能再次引发新的战争,比如在朝鲜市场上,双方就即将展开殊死的搏斗。
在东三省积极发展的同时,宋彪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备战,而和东三省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相比,日本简直就是一个天生的悲剧。
或者说是在远东财团面前,所有日本财团都是悲剧的配角。
第141章 安奉军而不乱
不管是在1907年,还是即将到来的1908年,宋彪都已经没有像最初刚当上东三省总督那样繁忙,他有着越来越多的时间可供支配,以至于能在军部的新总督府大楼里冷静的坐看东北亚政治局势的风云变幻。
他是一个真正的思考者。
从一个普通的士兵变成东三省之王,他用了三年的时间。
当他为新的东三省构建了整体的框架,建立了新的法律体系和新的行政体系,以及新的军事体系,他就能坐在所有人的顶峰之上,俯视着整个东三省的渺小。赵尔巽一派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要“杀宋彪,诛国贼”这样的呐喊。在新的财政部大臣的位置上,赵尔巽更是操控大清银行屡屡以各种借口查封关东货币,阻止关东货币在直隶地区的流通,以至于这段时间又闹出奉票风波之事。
宋彪根本不讲这些事情当一回事,他甚至以宋治中的笔名发表了一篇《欲杀之罪,满汉之争》的社评,结果惹的更多满人汉臣要杀宋彪,以避免藩乱,可满清朝廷中枢和慈禧肯定是惊出一身冷汗。正好宋彪刚处理东三省浪人事件,朝廷急忙发旨嘉奖安抚宋彪。
满清现在就是一窝子欺软怕硬的满人想要继续保持一万年的满人皇室统治,而且是一窝子的窝囊废,喊起来比谁都凶狠,办起事来比谁都糊涂,怕起来比谁都软弱。
宋彪手握十万重兵,雄踞关东,还怕满清那帮孙子?
慈禧真要现在就敢强行调他入京,他就直接带着十万大军入京,看看是他东北新军先死光,还是满人全部先死光?
正是在这样的局势之下,张之洞和宋彪的关系又极其特殊,进入京师之后一直充当满清朝廷和宋彪之间的和事佬,给双方调停劝说。
宋彪将张之洞的电报打开一看,见上面只有“必当留任”四字,堪称是言简意赅,告诉宋彪别想那些事了,虽然这段时间各种声音都很吵闹,京师内部争论极多,都说要调你入京师,如果你不来就说明你要造反,要提前剿灭你,可朝廷内部争论下来的结论很简单,就是继续请你当东三省总督。
张之洞和宋彪的关系其实是真的很不错,他在湖广那边财政紧张,为了兴办铁路又借了很多外债,贴补不了汉阳铁厂和湖北纱麻丝布四局,这就一并都低价转让给了宋彪的远东财团商办。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