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皇帝忽然说的这番话,几乎在场的所有人都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蒋方震最为震惊,他原本已经说服皇帝支持早打的决策,只是没有想到皇帝在最后关头还是改变了想法。
宋彪沉默无声。
过了片刻,他将军情部的报告拿起来,重新翻看了一遍,最后又搁置在一旁,看了看在座的每一位常委,提醒道:“帝国至今时今日,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日本也好,苏联也罢,谁来触犯我们会有好下场,如果他们要积蓄力量,那就让他们积蓄好了,最终结局是什么,诸位心中都很清楚。常规的军事备战还是要做,而且要加紧做好做大,就像钓鱼一样,想要钓到大鱼,总是要舍得鱼饵,不妨就给日本和苏联更多的时间折腾下去吧。”
既然皇帝这么说了,诸位也都明白皇帝的决策在简单不过,眼前一切烦恼都随之而去,帝国最终是要打一场核战争,一弹又一弹的消灭所有对手。
皇帝心意已决。
要用核弹打苏联和日本,而不是像蒋方震总参谋长所希望的那样,尽可能的提前打灭日本,在世界混乱的局势中保障帝国的安危和脱离整个混乱的军事竞赛。
第283章 国防委员
1937年底的这一次中央国防委员会的常委例会和往常一样的平常,但又不同寻常,正是这一年的最后一次常委会议,在华皇陛下的强硬表决之下,帝国中央内阁总理顾维钧通过常委投票,正式列席常委之一。
这就意味着顾维钧总理将在未来的任期内都会知道军部的所有事情,所有的机密研究和备用作战计划,他都有权知道,对于每年高达27亿中圆的巨额军费开支,他也将有权知道这些军费的所有开支细节。
常委会议结束后,宋皇帝让顾维钧和蒋方震都留下来,准备就军部和内阁之间的问题再做一次协调。
皇帝是军部和内阁之上的帝国最高统帅。
宋彪同军部这边基本每天都有接触,军部之内的大事一概要由他亲自决策,内阁这边,宋彪平均每周会和顾维钧见面一次,有时是讨论局势,有时是听取内阁的解释,有时是对一些重大的国内外事件作出一番要求。
同唐绍仪、欧阳赓内阁时代不同,宋彪对顾维钧这一届内阁干涉的更少,管的也更少,很多内阁政策即便不能令他满意,他也会签字同意批准。
三位总理大臣中,唐绍仪和顾维钧都是特别精明的人才,在顾维钧担任外相的十年时间里正好是帝国从列强进步为顶级列强的阶段,在他任内,帝国在外交领域遇到了非常多的挑战,比如两次印尼风波,比如日本汉城挑衅事件,以及大萧条等等,但顾维钧都能很巧妙的应对。
如今这个世界看似混乱,但对中国却是最为有利的局面,而这个局面恰恰是顾维钧所推行的模糊战略的结果,不管是担任外相,还是担任首相,顾维钧在帝国外交政策都采取一种不明确敌对势力的方针。对英美苏德都保持一种稳定巧妙的平衡战略,使得帝国在崛起为世界第一霸主的进程中难以被任何一方遏制,帝国没有明确的敌人,在列强之中也没有明确的盟友,对英美采取平衡模糊策略。对苏德同样采取平衡模糊战略。
如果帝国一直坚固的维持英法中的同盟阵营。帝国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遭遇更多的风险,过于紧密的维持中美法同盟,也会遭遇日苏英的牵制。
这些选择都不符合帝国的最高利益。
在推动模糊战略的同时,顾维钧继续采取远交近攻、联西压东的策略。对日本实施战略和外交上的遏制,迫使英法美苏德都不能过于明目张胆的同日本保持合作,不能对日本给予明显的援助,帝国同时建立亚盟、上海国际贸易协会组织,凭借亚洲领导者的身份牵制英苏国。联合法国牵制英国,联合巴西、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牵制美国,再利用苏德互相牵制。
今天的世界之所以一团混乱,各个阵营都相互敌视,谁都无法联合成一个整体,这些局面本身就是顾维钧总理的功劳,堪称是居功至伟。
正因为他用联纵制衡的外交手段将世界折腾的混乱不堪,中国才能在极少的牵制和压力中快速崛起,即便今天的帝国在经济总量、军事实力。甚至海军规模都超越英美,英美也极难有办法对中国实施牵制和遏制。
牵一发而动其身,这种危险的平衡和模糊战略正是顾维钧总理想要的效果。
顾维钧内阁在外交上的政绩很漂亮,在内政上则有一段时间都缺乏合适的政策和纲领,直到宋彪给出一系列的建议。并且让汪兆铭在国会推动新的立案,在中央内阁增加副相职务,副相即副总理大臣,兼任国家经济工作委员会理事长。在内阁排名高于外相,并由陈其采担任帝国的第一位副相。负责协助顾维钧处理内政工作。
自此,在顾维钧这一届的中央内阁彻底定型,由陈其采担任副相,郭泰祺担任外相,因为顾维钧和欧阳锡历来不和,欧阳锡卸任之后,由顾维钧提名原央行货币委员会主任刘大钧担任新的财政大臣,农业水利大臣由杨兆麟接任,宋教仁再次被提名担任法务大臣,宋教仁考虑拒绝,最后是在宋皇帝亲自劝说下才选择接任。
国土资源大臣继续由军方背景的人出任,蔡锷回归军部后,这一职务由中央国民巡防警备军军令部部长蒋光鼐担任,在杨铁生、蒋光鼐之后,中央巡防军军令部长职务由内廷一等内侍官方鼎英中将接任。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