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种思路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各国的工业实力和基础不同,中国和美国在航空引擎和重工业领域的技术积累更深厚,有条件不断增加引擎,而日苏则做不到,只好剑走偏逢。
那能不能在一架极轻的飞机上采用中美这种大马力的引擎呢?
这是不行的,因为飞机的强度无法达到引擎所匹配的标准,除非是放弃硬铝合金,直接采用钛合金,帝国也确实在钛合金领域投入了长达十年的研制周期,在喷射式的p系列飞机上也采用了一部分钛合金零部件,但就整体的机身而言,还是做不到的。
钛合金太贵,加工难度高,成本高,批量生产率低,这是现阶段最大的一个限制。
所以,中国的飞机只能是更皮实和马力更强,而日本则只能是在马力的制约下不断减轻机身重量,增加飞机的灵敏度。
双方是殊途同归,在飞机的作战参数上差别并不是特别大,最终究竟是孰优孰劣,那就只能通过战争来解答了。
第286章 中德战略互助
在1936年,裕仁做了一件蓄谋已久的jīng心政改,将rì本帝国勋章上的勋记从原先的“rì本帝国皇帝”改成了“大rì本帝国夭皇”。
怎么说呢?
……国家情报总局、zhōng yāng军情部都将情报工作重心密集的转移到rì本地区之后,从rì本搜集到的各种情报愈发证明rì本要偷袭三都澳,并且拟定了作战计划,虽然对这一计划还缺乏足够的了解,zhōng yāng军部还是通过自身的多次推测,大体摸索出rì本所可能采取的三种概率最高的战术规划。
不管是哪一种战术规划,rì军都有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它的战斗机和舰载鱼雷轰炸机要想进入三都澳作战,其航母集群必然距离帝国大陆本土不超过三百公里,这个距离之上,帝国空军和海军都具备极强的反击力度。
这就意味着rì本是不成功必成仁,只要它来了,它是根本跑不掉的。
rì本航母集群要想在攻击之后逃脱反击,至少会有五个小时的航程,如果要等舰载机群回归,这个时间则长达7个小时,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帝国空军就是从本土抽调战机赶赴东南海域作战,那也能将rì本海军航母集群击碎。
毫无疑问,这也是击溃rì本海军主力的最佳时机。
zhōng yāng军部当然希望诱使rì本采用这种极端冒险的战略,但要让rì本上当,那就必须给出足够的诱饵,即便知道rì本正在谋划此事和准备全面对华宣战,军部仍然保持正常的局势,在南北朝鲜战场上,军部也没有增派新的兵力。
仿佛一切都很正常。
顾维钧的zhōng yāng内阁还是继续为了拖延战争而努力,尽可能的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迫使rì本和南韩承认北方朝鲜zhèng fǔ的合法xìng,或者即便是不承认,那也不采取战争这种极端措施。
战争显然已经到来了,根本不可能避免,rì本不会接受一个没有朝鲜殖民地的情况,他们宁可为此一战,今rì丧失朝鲜,明rì丧失琉球,rì本最终还将剩下什么?
既然中华帝国对rì本一直采取这种温火煮青蛙的逐步压制和切割战术,rì本不如突然xìng的爆发出全部实力,一战将中华帝国的海军击碎,让rì本真正的成为世界列强大国,雄霸整个东亚。
rì本就这样隐匿无声的来了。
rì本内阁也在努力,希望通过和谈解决朝鲜问题,制止军部的冒险机会主义,但在这一点上,近卫文麿虽然在平壤和顾维钧亲自会晤洽谈,两入也未能达成基本能让rì本满足的条件。
在1939年3月份之后,中rì战争就已变得不可避免。
同一时期,在顾维钧的极力劝说下,波兰同意接受了德国的同盟条约,虽然这一条约基本宣告波兰丧失了外交和军事的自主权,可至少保住了波兰共和国。
为了逼迫波兰签署这份强制xìng的所谓同盟条约,德国在此之前强行兼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而在此前,顾维钧曾经和希特勒达成口头协议,希特勒承诺不会兼并捷克非德语区。
承诺对希特勒来说永远是一个谎言。
顾维钧当然很生气,但也无可奈何,只能坐视德国利用同盟条约强制将波兰纳入羽翼之下的同时,将捷克也纳入纳粹德国的领土,因为德国是用了同盟条约的方式,英法对于德波结盟也无法予以阻止,同时也希望将纳粹的祸水泼向苏联。
正是在中英法三国的绥靖主义和姑息政策的纵容下,纳粹德国才具备了对苏联发起进攻的条件,当然,如果纳粹德国突然掉转枪口对法国发动进攻,那才叫真正的可怕呢。
虽然纳粹德国现在突然打法国会让法国猝不及防,可就军事和国际政治环境而言,这就是一个最糟糕的选择,这就要看希特勒自己如何权衡,他可以按照正常的逻辑扩张,先凭借中英美的支持击溃苏联,占领苏联,再利用苏联的资源和重工业基础反过来进攻法国,那将是如何匹敌的战略规划,哪怕英美想要阻止,付出的代价也将是空前的惊入。
在纳粹德国决定最终的方向之前,1939年3月4rì,德国空军总司令赫尔曼.戈林上将作为希特勒元首的巡回特使访问中国,出于对赫尔曼.戈林总司令的重视,顾维钧派遣外相郭泰祺亲自前往机场迎接。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