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肖图白指着500多两银子,对着一名贪官面孔道:“值得吗?为了区区五百两掉脑袋?你的正常薪水、奖金一年也有100多两银子吧?再过一些年头,逐渐升上去后,每年合法拿数千两,现在为了区区五百两不但断了前程还要掉脑袋,你是不是蠢死了?”
贪官却是滴出悔恨的眼泪。
这一次廉政风暴,处理的官员和国企管理层达到100余人,掉脑袋的有30多人。其余的,没收非法所得后,再根据情节严重降其行政级别,或是直接开除公职。
这一波廉政风暴之后,李信也不仅心中咱服,就凭肖图白能够弄出这么一波反腐风暴,便非大明传统体制的官僚能比。
而李信担任了廉政部的部长,有点口嫌体正直的,道:“如果我发现有问题的贪官,一定会从严处理,可不会考虑人情,也不认他过去的功劳!”
肖图白肯定道:“发现一个处理一个!”
“好,你别后悔!”李信心中想道,要是有朝一日,廉政部将经济特区绝大多数的官员,都因为贪腐问题搞下台,肖图白还会像现在这么淡然吗?
这一次的廉政风暴,不但刮向了国企管理层、政府官员,甚至连行贿的商人,也纷纷的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惩罚。
比如,有商人通过行贿,获得了天津煤业公司10万块蜂窝煤,每块仅仅1.5文钱,这一价格仅仅是葛沽当地售价的一半,造成公司经济损失150两。廉政部介入此事后,天津煤业公司产生了地震,十名企业管理层皆是被开除。
而行贿的商人,则罚以500两银子的罚单。
那商人叫嚷道:“我一共才获利100两银子,这么能罚的这么重?”
廉政局官员冷冷警告道:“别得了便宜还卖乖!下次再犯,可就不可能这么轻微了!”
那商人不仅缩了缩脑袋,畏畏缩缩道:“不会了,不会了!对了官爷,要是下次再犯,怎么着?”
廉政局官员板着脸道:“还想再犯?哼!罚金会多的让你破产。或者是列为‘不诚信商人’多缴纳数倍的税收,或是驱逐出境不许在特区经营!”
廉政局的官员,将罚款的收据单递给商人,与此同时将《廉政法案试行草案》文件拿出一份,交给被罚款的商人。
本质上,这一次风波主要的处罚对象的官员和国企管理层,卷入的民间商人不过是6人。
这也是因为,政府和国企中人贪腐容易调查。而很多民间的商人更为狡猾,犯案后往往隐藏的很深,再加上政府不愿意大肆调查、逮捕民间商人,造成市面上人心惶惶。所以,也仅仅惩处了罪证确凿的几名商人,而放过了大多数取证困难的嫌疑犯。
第一百六十章 廉政风暴(二)
总体而言,葛沽经营的商人,本分守纪的还是很多。动歪心思的,仅是极其一小撮。
对于特区政府的廉政风暴所惩处的六名劣迹斑斑的商人,大多数守法商人纷纷拍手称快:“这种害群之马,不值得同情”
“坚决打倒官商勾结,幕后操作”
“大快人心啊,那几个家伙原本就是欺行霸市的混帐”
遵纪守法的商人,尤其珍惜葛沽经济特区来之不易的公平经营环境,也非常支持政府的廉政风暴。
按理说,葛沽经济特区是实行高税率、高租金,但是在这座城市,各行各业的负担反而是最轻的。
因为,商人们只需要缴纳明面上的赋税,以及门店、厂房、办公室的房租,既可以稳定的经营,再也不会缴纳各种“孝敬”。
这种良好的环境,是经济特区之外,很难碰到的。
其他的地区,哪怕是有清官上任,但是清官只能管自己个人,往往是杜绝不了官差们的阴奉阳违。
事实上,封建社会的官府能够调动的民力向来是有限,征收的税率也远远低于工业时代。尤其是明朝,由于朱元璋是社会最底层出身,所以他很情绪化的制定了历朝最低的税率。
以轻徭薄赋称著的汉朝也是之十五税一,而明朝长期奉行的税率是三十税一,说是历朝最低的税率也不为过。
三十税一的比例,在明朝农业税、商业税等等各项税收领域。皆是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税率。
农业税收方面,明廷平均每年征收3000万石粮食,而全国的粮食产量是达到10亿石。税率也才是三十税一。商业税方面明太祖订制祖制为三十税一,万历年间逐渐变成六十税一,年收入低于40两银子的小商人免征商业税。
照理说,明朝实行历朝最低的税率,如果底层官吏真能够按照朝廷的政策执行。百姓的税收负担应该不会太重。
问题是,明朝中后期,士大夫、勋贵、宗室等等免税特权的阶层。大量的兼并了土地,全国八成以上的土地皆是被特权阶层兼并。而国家征收的农业税方面,还是3000万石粮食。
甚至。明朝末年国家不断用兵,财政吃紧的情况下还征收了——辽饷﹑剿饷和练饷。这三饷是万历年间开始启动,到了崇祯年间,三饷最高达到700多万两银子。
即使加上三饷,明朝整体的平均税率也是偏低的。
问题是税收政策,征收不到特权阶层头上,反而向占据80人口,却只占有20田地的底层小地主、自耕农、佃农头上征收。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