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天津当地居民所勘探的小油井,对于天津石油储备来说,是微不足道的。真正的大油井,需要掘地数千米,才能够发现。以是17世纪的技术,是不可能真正充分的开采利用天津的石油资源。
哪怕真的开采出来,在肖图白之前想来,也就猛火油这种军事用途。而猛火油是战争时期才需用动用,需求量也是有限的。因此,肖图白之前,从从未有过充分利用天津石油资源的念头。
不过,获悉陕西那边的工匠,已经掌握了提炼石蜡,制作蜡烛的技术后,肖图白显得振奋异常,不断追问关于石蜡制造的信息。
由于肖图白的孤陋寡闻,而被林家兄妹们鄙视的够狠。
中国古代对于石油的开发利用,源远流长。
早在汉朝时发现了石油,唐宋时期“猛火油”在战场上大放异彩。与此同时,到南宋时期,已经开支制造石蜡、沥青。
南宋的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上记载:“宋白《石蜡诗》云‘但喜明如蜡,何嫌色如黳’烛出延安,予在南郑数见之,其坚如石,照席极明,亦有泪如蜡,而烟浓,能熏污帷幕衣服。”由此可见,宋朝时期的延安一代,已经具备从石油中提炼石蜡的技术。
徐光启《农政全书》中有提到:“补缸:缸有裂缝者,先用竹篾箍定,烈日中晒缝,令干。用沥青火溶涂之。入缝内令满,更用火略烘涂开。水不渗漏,胜于油灰。”这是明朝人利用沥青进行补缸的记载。
《元一统志》中记载“石脂在鄜州东十五里采铜川有一石窟其中出此就窟可灌成烛一枝敌蜡烛之三。”这则是指出了用石蜡做成的蜡烛,质量非常好,一只可比得上普通蜡烛的三倍。
明朝《格物古论》中介绍:“石脑油出陕西延安府。陕西客人云:此油出石岩下水中,作气息,以草拖引,煎过,土人多用以点灯。云:浸不灰木即石棉,浸一年点一年……”这里面的“煎”,则说明了明朝人对于已经开始通过对石油进行加热,去掉里面的水分和容易挥发的部分,在石油的加工、应用技术上,有了极大的进步。
而陕西的延安人,显然是从宋朝时期,就开始逐渐掌握了用石油制作石蜡技术,到了明朝时期,石蜡的加工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按照明朝的工匠掌握的加工技术,天然的石油可以被加工成三种物体——猛火油、石蜡、沥青。
“尼玛的,古人这是要逆天啊!”肖图白由衷的为中国古代的技术领先而自豪。
要知道,欧洲人可是19世纪初才开始提炼出石蜡,并且以石蜡制作蜡烛,开启了欧洲人对石油化工业的契机。
一直到1852年,欧洲人再次从石油中提炼出了煤油,这时候,欧洲人的石油化工技术,才超过了中国人的石油化工业的探索。
当然了,肖图白已经知道了明朝人已经能够提炼石蜡,制作蜡烛,心中自是充满了欢欣鼓舞。
明朝人事实上,并不差工艺和技术,差的仅仅是基础的科学知识。如果,如果关于石油化工业的基础知识跟得上来,想必也能制造出煤油、汽油、柴油。
汽油和柴油,暂时的用途是有限的。
但是,煤油的照明用途,比之蜡烛更为优秀。
若是煤油给弄出来,不但能够刺激石化产业的发展。而且——玻璃制造的煤油灯,市场也迎来井喷……
也正是感觉到,石油加工业这个新兴产业,蕴含的无穷潜力,肖图白才会参股投资林记蜡烛厂。
第一百六十四章 明朝时期的石油化工业(二)
林记蜡烛厂最终是搬迁到了咸水沽,毕竟咸水沽作为新开发的城市,更需要产业资本前去投资,用以加速城市的健康成长。
与此同时,林记蜡烛厂中原料皆是易燃易爆物品,咸水沽人口密度较低,哪怕遭遇危险,损失也比葛沽闹市中爆炸要轻微的。
此外,咸水沽与石油产地路途更近,使得林记蜡烛厂,更易于获取生产原料。
此时天津所发现的油井,却是在长芦盐场附近。
长芦盐场不但是北方最大的海盐晒场之外,后世的天津的大港油田,也是位于长芦盐场的旧址。
此时,当地的匠人因为挖地下的高浓度卤水,却也时常挖出了一些小型石油矿藏。原本,这些矿藏对于煮盐的匠人来说用处不大,也未将之放在心上。
林记收购的石油,成本价才1文钱一斤。比起延安府一带将近5文钱一斤的高价,显然是廉价的多了。
但是,对于天津当地煮盐的工匠来说,却是形成了轰动——原本一钱不值的石油,居然有人肯出1文钱一斤的价格收购。若是一天开采个几百斤,岂不是能日赚数百文钱?
这等于有财主,赐给他们脱贫致富的机遇!
最初只有少数的人,尝试着开采石油,运给林记蜡烛厂。但是随着林记蜡烛厂,现款付款。更多的煮盐的灶户,纷纷以铁桶、木桶装油,加上手推车、马车、牛车之类的交通工具运输。贩运给林记蜡烛厂。
事实上,中国古人很早就掌握了石蜡提炼技术,也和中国境内石油特性有关。
中国境内的石油,大多数都是石蜡基石油,特点是含蜡量非常高。国内的油井含蜡量普遍都是超过14%以上,而像沈北地区的油田,含蜡量甚至达到47%以上。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