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忠流露出一丝振奋,道:“老爷,在下必然不负重托!”
两人的筹划中,“天豹房地产公司”宣告成立。
在天津特区成立不久,就涌起了公司热、股份制热。这些制度的创新,也大大的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而咸水沽房地产开发,所引爆的地产热。这事实上,也引起了无数商贾的关注。但是,能像郑芝豹这样决心不计一切代价拿下土地,则是非常罕见的。
这倒不是因为,郑芝豹拥有后世地产商的思维,而是因为他的资本来的容易,海上倒腾一趟商品,几十万两银子便赚到手了。但是,海上的生意虽然暴利,风险也是非常巨大的。比如,郑家的对手们的暗算,或者是海外他国政府的政策变动,皆能够影响到郑家的商业利益。
比如,南洋地区荷兰人和西班牙人的殖民地,郑家哪怕与他们做生意,也如履薄冰,生怕洋鬼子忽然暗算。
所以,海上高风险赚取的资本,终究皆是投入到陆地上。田产、房产等等各种能够传承的资产,才是郑家投资的主要项目。
比如郑芝龙便将海上赚取的绝大多数的利润,用于在福建购置百万亩良田,使得他迎来了富甲八闽的名声。
而郑芝龙在福建购置的百万亩良田,属于郑氏宗族准备子孙后代继承的祖产。作为郑家的子弟,郑芝豹的后人虽然也能够享受到福建家族产业方面的利益。但是,再过几代,继承者皆是郑芝龙一脉,其余的分支逐渐衰败,这也是大多数宗族传承的必然结果。
作为旁支的郑芝豹,显然也要为他这一支的子孙后代,谋划一条出路。在天津特区大肆的买房置地,以及投资经营实业,是郑芝豹为子孙计的一种手段。
第一百九十七章 地产热、海军计划
崇祯十年二月中旬,天津地区的地产公司雨后春笋的涌现。?第一时间更新?不过,地产项目可不像普通的项目,千八百两银就可以玩转。光是在咸水沽特区拿地,少说也要斥资投入数千两白银。而加上开发建设的款项,没有万两的资本,连地产开发的准入门槛也不够。
不过,股份制公司概念,使得很多眼馋地产行业未来利润的小商人,也能够通过共同集资成立股份制公司,获得入场券。
一时间,什么万科股份公司、万达股份公司、保利股份公司、恒大股份公司之类的股份制地产公司,雨后春笋的冒了出来,形成了特区工商业最火爆的一次投资热潮。
当然了,这里面与媒体文章的推波助澜,也有一定的关系。
在去年,特区发行量达到3000份的《葛沽经济报》就刊登了一片署名为“特约评论员”的分析文章写道:“……财富的盛宴,即将送给又准备的人。从来没有那个官府,能像经济特区的官府一般,会投入超过千万两白银给新城市打好各项基础,并源源不断的提供就业岗位。而大量就业的人口、完善的基础设施、免费的教育、完善的医疗服务,等等一系列,皆让特区拥有了世外桃源一般的吸引力。”
“……经过一年多努力,特区已经十六万人口,并且特区的人口每天都以成百上千的速度增特区的市民,绝大多数都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是由于住房市场供应紧张,他们大多数居住在政府提供的廉租房中。而购买力逐步增强的市民渴望购买自己的房,他们的购房需求,将会刺激房地产行业长期的景气。”
“地产盛宴已经敞开,你准备好了吗?……”
“特约评论员”这个笔名起初是肖图白匿名投稿时候所用,事后征询了肖图白的意见,这个笔名逐渐成为了特区政府公用的马甲笔名。政府高层想要用舆论鼓吹某种政策。往往就用“特约评论员”这个书名。
现如今,“特约评论眼”的文章,一般是不轻易刊登。一旦特区的重量级报纸上。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刊登文章,往往就代表着政府高层的舆论喉舌。
虽然,特区政策并不喜欢强迫人们从事某些行业。但是顺着“特约评论员”的方向去投资,就意味着能够获得政策鼓励。
而特区的商人们的经验是——
特区政府高层鼓励从事的项目,多是能赚大钱!所以,报纸上关于房地产相关的评论,才会吸引无数的商人摩拳擦掌。
根据政府不完全统计:今年年后,特区注册成立的房地产公司,多达50多家。其中,郑芝豹独资成立的“天豹房地产公司”注册资金达到30万两,成为了特区最大的一家地产公司。
肖图白获悉了郑芝豹成立了地产公司,便令人令之唤来。问道:“莽二啊,听说你成立了一家天豹地产公司?对咸水沽地产项目感兴趣?”
郑芝豹笑道:“大人,属下觉得咸水沽项目,既是政府所提倡,又是百姓的刚性需求。因此。便冒昧成立了一家地产公司。”
肖图白点头道:“你成立地产公司赚钱,我是鼓励的。别的我不多说,不要贿赂官员,不要幕后操作,项目都放在明面上进行,光明磊落赚钱。”
郑芝豹肯定的说道:“属下知道。定会严格约束公司的人,手脚一定要干净。”
事实上,郑芝豹拥有的资本和实力,已经脱离了最贪婪的时期。这时候,他更注重的是财富的安全性,以及培养下一代继承人不要太过于败家即可。至于手脚不干净,喜欢以非法手段牟取利益者,绝大多数多是渴望财富爆发式增长的底层商人。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