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王善一定是会退走的,除非岳飞死死咬住王善不放。
再往回看,没角牛杨进的三十万兵马,为何要避让岳飞的两千五百精锐骑兵,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虽然历史没有作出说明,但其中的道理应该是相通的。
王善面无人色,硬着头皮走上前来,声颤颤地对岳飞说道:“将军,凡是都要讲个理字。是杜充无故埋伏攻打我们在先,我们也只是要保住自己的性命而已。我们来到汴京多时,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可不能过河拆桥”
岳飞铁青着脸,摆手说道:“事已至此,多说无益,你们走吧。希望你们不要去投靠金兵,骚扰百姓,免得以后不好相见。”
王善和张用等人如获大赦,连忙掉头转身,带领着几十万的部属,连夜拔寨启程,撤离开封府汴梁城。
宗泽和岳飞等人几经辛苦,花费无数心血才聚拢起来的这股强悍的抗金武装力量,从此烟消云散,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对于开封府汴梁城的这一小段历史,后世的人们有这样的评价:“此泽去而东京之地不可守也,宗泽在则盗可使为兵,杜充用则兵皆为贼矣,天下事可知矣!”
ps:谢谢zhuxyhh01大大错花心大大大耳郎大大繁花看尽心依旧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二百三十八章:怎一个乱字了得
盗亦有道,而且江湖的规矩比官府的法律更加严格,更讲究服从性。
当大枪王善没角牛杨进这些江湖顶级大佬全都聚集在开封府汴梁城之外,自愿接受宗泽节制的时候,开封府以及四周州郡的治安是前所未有的好。
大佬们吃皇粮,小弟们也很自然地吃上了皇粮;既然都是吃皇粮的,当然就不能去骚扰那些缴纳皇粮的普通人。
不但不能去骚扰,更要主动地去保护他们!
这种情况,用句广东的俗语,叫做“一家便宜两家着”;而用现代的词语说,就叫做“合作双赢”。
遗憾的是,随着杜充的上任,由老帅宗泽和岳飞几经辛苦才建立起来的这种双赢的局面,轰然倒塌。
倒塌的结果,就是汴梁城以及周边的州郡,重新恢复了盗贼多如牛毛的境况。
以前吃皇粮的时候,是大佬们把从朝廷拿到的粮饷往下分发;现在没有皇粮吃了,当然要小弟们去收取保护费,再上缴给大佬们。
至于官府收得多还是大佬们收得多,这就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有竞争就会有纠纷,纠纷大了就变成械斗,械斗再扩大就成了抢班夺权。
在以往太平时日,当然是官府处于主导的力量,而如今遭逢乱世,官兵和衙差的数量并不见得比盗贼多。
如此一来,开封府汴梁城和附近的州府,全都乱成了一团。
而岳飞那支精锐骑兵。如今成了开封府唯一的一支消防队。外出四处灭火。
“皇帝不差饿兵”。杜充对于岳飞这个唯一一个能够倚靠的部下,并没有任何的亏待,在短短的一个月内,就先后两次对岳飞进行提拔。
第一次,在南薰门外,把王善张用等巨寇全部驱散的当天,就把岳飞升转为武略大夫,借英州刺史。
第二次。在一个月后,当岳飞从东明县擒获孙海,杜叔五这两名匪首回来,杜充再一次对岳飞进行提拔,新的官位是武德大夫,真授英州刺史。
在宋朝诸州刺史是个从五品官,假如宗泽时期岳飞已经是正五品以上的统制官,这两次的升迁,反倒成了降级。
历史被涂改的痕迹,在这里又一次出现了。
杜充是个呲齿必报的小人。
在南薰门前被王善等人当众落了威风。脑海里只想着如何报复回来。
于是乎,我们的杜充留守大人。趁着岳飞外出,竟然倾尽整个开封府汴梁城的兵力,追击王善和张用的大军。
对于杜充为什么要出兵追击王善张用等人,历史学家都疑惑不解,因为双方的力量对比太过悬殊了。
大枪王善在归顺宗泽之前已经号称百万大军,到了汴梁城之后,王善的部队成了宗泽所设置的平戎万全阵的主要构成部分;甚至是以汴梁城为主体的中军,因为开封府禁军的数量不足三万人,要张用的部队来添补,方才成阵。
以两万多人来追击几十万人,杜充此时追击王善和张用,无异于飞蛾扑火以卵击石。
再者,王善和张用两人,如今还在驻扎在郊外,纠集旧部,并没有任何举动;即便把两人击毙,也没有太大的军事意义。
所以,除了要泄愤外,很难解释杜充这次出兵的目的。
问题是,即便要泄愤,也要掂量自己的能力,否则只能是引火烧身。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朝毛太祖的这首七律的精神,也不知道激励了多少莘莘学子,仁人志士。
可惜的是,毛太祖的这首七律要一千年后才出现;而在南宋初期,流行的是另外一句成语:“归师勿掩,穷寇莫追。”
岳飞不在,大枪王善可以很放心地与这个不知所谓的朝廷命官好好算算账了。
说实在的,这种力量对比太过悬殊的战斗没有任何的技术含量。
大枪王善的军队只需一次冲锋,就已经把杜充带出来的军队杀得血流遍野,尸骸满地,溃不成军。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