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来。金兵不会轻易开启战争。黄河也不会决堤,金兵也肯定不会绕道往徐州合淝等州府而来,直至扬州。
金兵不来应天府,高宗皇帝就无需逃难,无需退位,高宗唯一一个亲生儿子就不会因为惊吓导致死亡这一切的一切,都源自于高宗皇帝对老帅宗泽死后所做出的侮辱性的赠谥,以及对开封府新一届留守的错误任命。
难怪佛家常说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历史的诡异之处,由此可见一斑。
完颜粘罕带着他手下的三名金狼勇士完颜拔离速乌林答泰欲耶律马五以及六千精锐骑兵,顺着滔滔黄河大水,向东南方向挥戈猛进。
金兵先攻陷中原重镇徐州,随后从徐州南下,攻打合淝;然后南下攻打楚州(今江苏淮安)泗州目标直指扬州,大有不生擒赵构誓不罢休的姿态。
至于金兵为何对赵构的行踪如此的清楚,史书中没有记载。
这支金国的精锐骑兵,既没有粮草辎重也没有后勤人员。甚至没有任何的攻城器械,清一色的全部都是骑兵作战单位。所以推进的速度极高,不可以用平日的推进速度来衡量。
完颜粘罕的心里也已经开始发毛了。
金兵这次损失惨重,假如不能从南方捞点过得去的战利品,估计回去又要遭到重罚,甚至人头落地。
金主完颜吴乞买在位已久,威严日盛,对完颜家几兄弟也是越来越苛刻了。
这支金兵的目的明确,作战力超强,推进速度奇快,用现代军事目光来看待,这简直就是一场典型的突击战闪电战又或是斩首之战。
在金兵的高歌猛进中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南宋中兴四将之一,扼守在淮阳的御营平寇左将军韩世忠,竟然不战而退,半夜率领亲随,驾舟乘潮逃亡盐城县。
《宋史。高宗本纪》中记载道:御营平寇左将军韩世忠军溃于沭阳世忠奔盐城。
第二天,当韩世忠的部属发现主将已逃,群龙无首,人心惶惶,一片哇然,四下溃散而去。
其中,偏将辅逵聚众于涟水,李在占据高邮,后军管队李彦先率本队驶船逃到海上,其余搜集散卒结队成群的,不可胜数。
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沭阳之溃败,是韩世忠戎马生涯中败得最惨的一次。
韩世忠不但没有抵挡,牵制住完颜粘罕,还给淮河一带留下了大量的溃兵;这些溃兵大多变成了流寇,贻害当地的百姓。
这次韩世忠表现得如此懦弱无力,与他后来在与金兵对抗时的那种英勇不屈,寸土不让的态度相比较,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这也变成了历史上的一个小小的悬案。
事实上,历史学家们没有把当时的环境背景给弄清楚。
因为杜充崩决黄河大坝,黄河大水泛滥,夺取淮河的出海口泄洪,而当时韩世忠把守的沭阳就在淮河的岸边,也就是灾情最严重的黄泛区内。
也就是说,韩世忠的部队其实是被洪水给冲溃,并不是不战而逃。
这个时候,远在在扬州的小朝廷并不知道韩世忠的部队已经溃散。
而御史中丞张徵,还在以边事未宁为题目,向朝中的大臣们请教如何对抗金兵,御敌保土的计策。
就着这个议题,起居郎兼权直学士院张守上了一道奏章:“自从去年冬天起,金兵连破澶濮诸州,现在又挥师山东两淮等地,虽然陛下已经派出韩世忠范琼领兵抵挡,但恐怕两将抵挡金兵不住!为今之计,先要弄清楚前线的状况目前有两个对策:一是守淮二是渡江。
如果采用守淮之策,则应屯驻重兵于楚州泗州和淮阴三处,以防金兵突然深入。但需要担忧的是,如果我军怯站,望风溃散,那么敌军有可能斩木系筏,渡淮南下;或者先以精锐骑兵截断我渡江之路不得不防如果采用渡江之策,则应屯重兵于升州润州,使敌军一时难以追击。但如此一来,会离开中原地区越来越远,极易动摇民心;现在在扬州的士兵大多是西北人,他们不愿南下,如果强迫他们,很可能会出现意外之事;再者,即便渡江,扬州也还是要留下部分的兵力,则保护陛下的兵力势必减少”
说实在话,当在《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读到上述文字的时候,差点连小伙伴都被惊呆住了:这个起居郎兼权直学士院张守到底是何方神圣,怎么把问题分析得如此透彻,他到底是不是从现代穿越回宋朝的?
这个例子证明了,宋朝不是没有能人,而是有能人但不受重用。
ps:谢谢zhuxyhh01大大大耳郎大大错花心大大靓女007大大的打赏独孤飒霜大大的章节赠送。
第二百四十一章:自吃其果(上)
在御史中丞张徵主持的这场以边事未宁为题目的国事会议之中,发言的除了起居郎兼权直学士院张守外,还有吏部尚书吕颐浩户部尚书叶梦得等等。
这些奏章,从各个方面讲述了如何陈兵御敌,保家卫国。
从官衔的名字上看,这些人都是掌握实权的中层干部,他们还是掌握有一定的话语权的。
对于他们的宝贵意见,朝廷高层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中记载道:先是礼部尚书王綯,闻金兵且南至,率从官数人同对,帝命至都常议。黄潜善汪伯彦笑曰:“诸公所言,三尺童子皆能及之!”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