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之人之一的赵鼎,后来在他所写的《建炎笔录》有以下的记录:“士大夫去者有风涛之患,留者有兵火之虞,相别殿门外,皆面无人色。”
确实,从当时的环境看,建炎小朝廷没有什么值得乐观的理由。也没有任何的迹象表明,建炎小朝廷能够抵挡得住金兵的压力。
没有,一点也没有。
建炎小朝廷在做的,只不过是苟延残喘,希望金兵大发慈悲,法外开恩罢了。
高宗皇帝的想法,已经在之前的《致金国元帅乞哀书》中表露无遗。
设想一下,假如当时金国真的接受了高宗皇帝的投降请求,历史的进程又会是怎样一种境况?
南宋没有了,只剩下了一个面积比较大的附庸属国,岳飞不再出现了,因为没有了抗金的需要;同样的理由,秦桧也不出现了……
女真人统治全中国的局面提早出现了。
金国没有南方战事的拖累,就可以腾出绝大部分的兵力,全心全意对付北方大漠的蒙古人,分而治之。
蒙古没有立国,党项人就不会灭绝,中原和欧洲也不会出现数以亿计的死亡。
最重要的一点,没有蒙古人对欧洲版图的冲击,当时欧洲中世纪的那种黑暗的统治体系就不会被打散打乱,欧洲文艺复兴可能也要拖后……
没有文艺复兴?嗯,这玩笑开的有些大了。
ps:谢谢zhuxyhh01大大靓女007大大横断江山大大大大的打赏和支持。
第二百六十章老乡见老乡
完颜兀术率领大军向临安府高歌猛进,所到之处,无不望风而逃。
临安府西北方向处有一座山叫天目山,天目山有一座险要关隘,名独松关,是通往临安府的必经之路。
隋唐年间,杜伏威手下有一员猛将叫王雄诞,就曾经在此地大显神威,以五百人马大破李子通的十万大军,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为了顺利通过此关,兀术在来的路上做足了功课,设计了数种攻坚方案,把所有会遇到的困难都想过了,还在军队中接连做了好几次思想动员。
然而,最终兀术“大失所望”。宋军竟然根本没有在此安置一兵一卒。
兀术过关回望,寒风正劲,正是: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遂不无遗憾地叫嚷道:“宋朝实在是没有可用之人啊,如果他们在此布置几百军兵,我辈岂能如此从容穿越?!”
这个时候的完颜兀术,已经开始体会到独孤无敌时的那种孤寂。
难怪唐代诗人杜甫会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完颜兀术没有想到的是,当他在独松关发出了这番感慨之后,很快就遇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位对手---岳飞和韩世忠。
这就叫做“天遂人愿。”
建康府句容县(现江苏句容)郊外,大约两三千宋军聚成了一团,手握长短兵器。十分紧张地看着外面。
而在宋军的外围。有几队的金国骑兵在慢慢地遛马踱步。朝宋军指指点掉,还不时哈哈大笑。
很明显,这是一支金兵的千人骑兵队伍,已经把宋军困住颇长一段时间了。
看上去,这些宋军步兵的弓箭已经用完,在旷野遇上金人的骑兵,唯有集结成堆,靠人多来抵御。方有一线的生机。
假如金兵硬要冲杀上来,宋军固然抵挡不住,但金兵的伤亡也不会少。
金宋两国交战多年,金人也知晓这些宋兵的用意。
这里是郊外,既没粮食又没饮水,所以金兵也不去主动进攻,竟然要这些宋军活生生困死。
冬天的太阳下山早,申时刚过,天色已经开始暗了下来。
圈中的宋兵们心中暗喜。原来他们是打算等天黑突围的。
突然间,金兵不知从那里运来了很多柴草。堆在了外围,还大声对宋军喊道:“天黑了你们也是逃不出去的。再不投降,你们就等死吧。”
计谋被识穿,宋军阵中一阵的骚动。
这时候,阵中一个统制模样的军官站了出来,一挺手中的大枪,大声喝道:“我们西北军从来只有断头的勇士,没有投降的将军。兄弟们,横竖是个死,随我冲出去,杀个够本。”
这些宋兵们大为感动,一起举起手中的兵器,跟着那名统制官的后面,一边呐喊一边往外冲锋。
宋军的速度并不快。
在这种地势平坦的旷野上,人跑得再快也比不上马匹的速度,还不如慢慢走,留些力气来与金兵拼命。
宋军一动,金兵也随之而动了。
金兵没有使用弓箭。因为长箭虽然能杀死杀伤宋军,却也能变成宋军手中的武器;宋军的箭肯定已经用完了,但是他们手中还有硬弓。
女真人用了十年的时间来征服契丹辽人,又用了超过三年的时间来攻打宋朝。多番抢掠之下,连普通的士兵如今都已经薄有家产,也越来越珍惜自己的性命,不会再如当年在来流水起义时那样,冲锋在前,奋不顾身了。
无论是多么强悍,多么勇不惧死之人,只要有了钱,就会变得越来越胆小怕事。也就是说:勇气和自身所拥有的财富是成反比的。
天底下大部分的人都是如此,只有少数人例外;而这些例外的人群中,出现英雄的比例非常高。
当然,眼前这群金兵之所以没有使用弓箭,也是因为他们有更好玩更有趣的武器---飞铊和绳套。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