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就在这种优势的局面之下,皇帝和宰相竟然联手要对女真金人拱手称臣,甚至不惜屈膝跪拜投降,但求几天的安宁。
这种自侮自辱的行为。让拥有强烈自尊感的汉族人民集体反弹,文臣武将们空前地团结起来。要求对外强硬,绝不接受屈辱的报价,也绝对不臣服仇敌。
在这种背景下,终于有人敢站出来,冲击皇帝的底线了。
他就是监察御史方庭实。
方庭实的说法有两点:
------“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
------“陛下纵未能率励诸将,克复神州,尚可保守江左,何遽欲屈膝于虏乎?陛下纵忍为此,其如中国何?其如先王之礼乎?其如〔百姓〕之心乎?”
这是多么强烈、独立的思想,敢于公开正式地对皇帝宣讲,即便是在现代的今天重读这篇文章,也不禁要拍案而起,对方庭实肃然起敬。
试问之后的元、明、清,近代、乃至现代,有多少这样富于反抗精神的言论,有多少这般坚持原则的行为?
中华之脊梁,是越来越挺直了,还是越来越弯曲下去了!
方庭实的奏章让高宗皇帝终于坐不住了。
这已经不是什么反对声音了,而是对他的政权,对他统治的合法性直接提出了挑战。
这个天下不是皇帝你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全体人民的天下,假如你做不好,我们有权不要你来当这个皇帝。
终于有人不买他的账,蔑视他所谓至高无尚的皇权了。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谁也难以估计得到。
然而,高宗皇帝和宰相秦桧还没来得及作出什么应对,在首都临安府的城内,更强烈的一波动荡开始了。
临安城里的各条主要街道,各大商铺和食肆,各种公众场所,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大批的榜贴,上面写着—“秦相公是细作!”
百姓的眼光是亮的,秦桧是汉奸,这是毫无疑问的。
这种情况,不但让秦桧心惊胆颤,而高宗皇帝更为之恐慌。
虽然皇帝失去了生育的能力,但他其他方面的能力还是相当的不错的,比如他的记忆力。
高宗皇帝还清楚地记得,当年他还是康王赵构的时候,和王云逃离汴梁城,经过磁州,百姓当着他的脸活生生打死王云的情景。
“这狗日的要去跟金狗讲和,打死这个王八蛋!”。
PS:谢谢0拈香一朵0大大的打赏、横断江山大大的月票、姑蘇三聖大大的评价票。
第三百四十章双输的协定(九)
正当高宗皇帝和秦桧惊慌不已,手足无措之际,有一个人把这场抗议与金人讲和的运动推到了最高峰。
他就是枢密院里的一位编修官胡铨。
胡铨字邦衡,庐陵人氏,建炎二年科班进士。此科由高宗策士,真要说起来,胡铨还算是高宗皇帝的学生和嫡系亲信。
胡铨凭借答策万余言,授抚州军事判官,再转承直郎。绍兴五年,兵部尚书吕祉推荐赐对,升为枢密院编修官。
由此可见,胡铨是一位坚定的主战派。
胡铨曾经受学于萧楚,而萧楚在南宋最出名就是他对《春秋》大义的解读,正所谓:“身可杀,学不可辱,无祸吾《春秋》”。
胡铨禀承师训,是个豪迈尚气节之士。在几天之前,他已经上书给高宗皇帝,把皇帝狠狠地痛斥了一番:“陛下尚不觉悟,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国大仇而不报,含垢忍耻,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
不但如此,胡铨还坚决主张斩秦桧、孙近和王伦,以谢天下:“臣备员枢属,义不与桧等共戴天”。
当时胡铨的这份奏折被皇帝给压住了,影响并不算大。
可是,这一篇讨伐投降主义的战斗檄文,被宜兴进士吴师古为之刻板印行,很快就传诵遐迩---“市井间喧腾,数日不定”。
胡铨的这篇文章影响力实在太大了,甚至让金人也要“以千金求其书”。而在拿到这篇文章的副本之后,“君臣失色”,说“南朝有人。知阴遣秦桧之功。”
直到二十几年后,张浚久休复出,重提这件事情,也在感叹道:“秦太师专柄二十年,只成就得一胡邦衡。”
朝廷内外对秦桧的口诛笔伐已经达到了最高潮。
在这种铺天盖地的讨伐声中,秦桧的脸皮再厚也坚持不下去了,说句实在话,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国到现在。差不多两百年的时间里,朝廷的首相们哪里承受过这种程度的抨击?
按照传统的惯例,几句谣言就要自动辞职,就好比下岗不久的赵鼎,那才是爱惜自己名声的翩翩君子。
舆论到了这程度,无论如何秦桧都要向皇帝写辞呈了。
秦桧也确实是写了辞职信。不但如此,他还对前来接受信件的小太监说道。就让皇帝杀了我吧,这样才能平息民怨。
与秦桧的辞职信一起被送入宫内的,还有官员贾廷佐和何宋英的两封信。
何宋英的说法是:“结胡虏之好,罢天下之兵,诛大将而挫忠臣之锐,窜元戎而销壮士之心……陛下曾念父母兄弟之仇乎?……自旷古来,未有受辱如朝廷也!未有忍辱如陛下也。”
而贾廷佐更是在信中直斥高宗皇帝道:“太祖、太宗基业之盛,堕于陛下之手,无复中兴之理,复何面目戴黄屋,主天下哉!”。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