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泽的勤王旧部除傅全外,何春迁翊卫郎、除江南东路分都监、兼第一将正将。张长宁除龙卫神卫左右厢副都指挥使、京西南路都铃辖,秦良迁中卫大夫,赴西军担任环庆路都铃辖,其他跟随王泽勤王的军将几乎都有升迁。
此次大规模的任用入京文臣武将,引起了朝野不小的震动,高平意外的没有迁团练使,只是遥领刺史,正式官品还是正六品将校,未能达到从五品都校一级。而神卫左右厢都指挥使全然不能与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相比,虽然都是从五品,但神卫左右厢比捧日、天武四厢低了许多,遥领刺史乃是以高平原阶拱卫大夫任职,只能转迁后,才能达到从五品正任刺史,这对于心高气傲的高平来说,不能不是一个莫大的羞辱,谁也不明白执政大臣们达成怎样的妥协,高平倒底是不是一个利益的牺牲品?
“老哥供职中书,想必对此次朝廷任用祥知颇多,能否给兄弟透漏一二?”
“老弟好生做起你的买卖,这朝中事打听这么多作甚?”
“老哥此言差矣,想我等生意人图的便是天下太平,也好赚钱糊口,那里象得老兄在朝内做官,吃的是官家的俸禄,万事不忧。”
“笑话,我在中书不过一小小吏目,何曾做的一官半职,莫要拿哥哥玩笑。”
“兄弟说的乃是心中话,三省孔目吏员直授流官也是平常之事,以老哥您的才学,便就是官家的恩科,取个同进士还不是易如反掌。”
“老弟过讲了,不过新天子即位的恩科,为兄倒是有意一搏。”
“那兄弟先在此以这杯水酒,预祝老哥登龙飞榜。”
“多谢、多谢!”
“老弟,今为兄也不瞒你,据为兄在公厅中听得一些关于朝中事的议论,此番朝廷诸公为了天子南幸与诸公职事之事互不相让,朝中许多大事迟迟不能决。同知枢密院李相公坚决反对天子南幸,其言天子一旦南幸,中原必将糜烂。而尚书左丞王相公等宰执大臣们却力主南幸,言两河以不为大宋所有,一旦有事,汴京将是首当其冲。”
“王相公说的是,大河之北便是金人,官家如何能居此危城,不过李相公说的也是,京畿重地,百年国都,社稷所在,岂能轻易弃之。”
“你若能知,岂不成了宰相。”
“老哥说的是,这朝廷诸公预事,又岂能是我等升斗小民所能谋之。”
“朝中诸公先前反对南幸,多为王相公手执重兵故,恐其挟天子以令诸侯。而至王相公除枢职,罢兵权后,仅仅李相公一人反对南幸,入京诸公多是默然。”
“李相公,好人,若是官家南幸,按制李相公只怕就要请郡离朝了。”
“不错,好戏就是在这里……”
“哦,老哥快快讲来。”
“如今朝廷连拔续迁大臣数十位,多是京外使臣,而号称勤王第一大将的上官云,也只是转入殿前司虎翼禁军,授青州刺史,这其中奥妙,非常人能知也。”
“老哥就别卖关子了。”
“这位李相公如此执意反对迁都,但毕竟势单力薄,此议始出王相公并有宰执大臣支持,大宋迁都之事势在必行,李相公的请郡亦是必然。但这几日里,朝中连连对京外使臣大加封赏,其意很是明了,那就是抬高外放大臣势力,加重李相公权威,使李相公自动放弃主张转而支持天子南幸。如此李相公亦不必请郡外出,仍是稳居枢府,参预朝政,此太后手段,确实是非凡之举,更为令人乃以寻味的是,王相公竟然公开表示支持太后主张,并说服朝中宰执。”
“怪哉、怪哉!”
“太后此举,制衡之术、可谓绝妙,谁想一位女流竟有如此能耐,区区数日竟然连施妙策,使得王相公自解兵权,党争得以缓解,现如今又迫使李相公一二日内必有所决。”
“女主临政,如牝鸡司晨,恐有武周之祸!”
“太后听政,自仁宗朝以来何以为祸?”
“是啊,是啊!小弟见识浅了”
“再说朝中不是还有诸位辅政相公嘛。”
“难道王相公真的就甘愿让李相公得志不成?”
“何为得志,这是太后与王相公顾全大局,靖康时教训历历在目,而今金人依然窥视卧榻之侧,朝中诸公若在不齐心协力,那将赴国事与何地?”
“老哥说的是,是兄弟见识浅了。”
“但愿朝中诸公能同心廖力,莫要使我等小人再受蛮夷祸害。”
且不说汴京城内对朝局变幻不定有许多揣测,便是有些大臣也拿捏不准朝局动向,只是知道这一切都是由李纲提议,朱影再三斟酌,并与王泽等辅政宰执大臣商议后决定的,而且是朱影坚决力促。
许多人纷纷私下做好准备,一旦局势有变,金人再度南下,他们也好举家南奔。
王泽的府邸书房中传出瓷器破碎声,在外面的李墨涵正引领这上官云与高繁林二人到了问口,闻声在书房外面停住脚步。
“相公如何这般气愤?”上官云自从跟随王泽后,总是见王泽举止温文尔雅,行事不骄不躁,根本没有见过王泽有过如此大的动作。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