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军聚集人数最多,已经有将近两万口,加上当地土著,鱼龙混杂。为保护海门的转运港口,海门军以条石,在海边建立起一座高大的城池,并几座防卫堡城,城内居住前来淘金的汉人,并储备粮饷、器械,设立军寨。
这座外城长十余里、宽九里、高四丈的大城,被御赐名为‘海门水波城’,城与港口之间铺设八里长的直道,已方便往来,设有直道左右护卫营寨。港口也是由一道近两丈高、宽丈余的石城围起来,建有武库、军寨,以备战事之须。
欧阳伦身穿紫色官服,站在海门水波城南城门望乡楼上,那张英俊的面庞挂着浓浓的忧思,一双炯炯有神的丹凤目,透出冷峻萧瑟的寒光。
他的目光凝视着西北不见边际的天海一线,时时发出轻轻而又伤感的叹息,已经五年了,五年没有回到故乡了,只能通过往来的海船,带来聊聊的乡音,但他并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反而为他自己多年来的成就感到由衷自豪。
近年,由于贸易纠纷,三佛齐由于眼红大宋商船队的巨额利润,从而大大激发了当初上当受骗的嫉恨,水军与三佛齐磨擦日多,接连有几场海上小规模冲突,三佛齐的水军那里是配备抛石机和火器的大宋海船舟师的对手,每一次交手无不以失败告终,损失了大量舟师海船,不敢在海上轻易触动宋军水军海船,尤其是战斗力强悍的五帆车轮海船。
由于不甘心海战失败,三佛齐调动兵马,向地处东部的海门军集结,并扬言大宋必须与三佛齐均分海商利益,不然,将收回海门军的土地,并夺取大宋在爪哇北部的重要据点静海城。
大宋四个海外军州,本就是孤立的据点,全靠水军海船支持,由于金军南下,侍卫水军主力北上,各海外军州局势不堪。幸亏上官云果断地调遣部分水军,火速驰援,并有维持各军州联络的水军战船,方才堪堪稳定局势。
但是茫茫大海,各军州距离遥远,一旦有大规模的战事爆发,根本不可能相互救援,只能依靠各处水军支援,无法向内陆发展势力。为此,欧阳伦专门写下五道折子,上书朝廷,建议派遣大军,征伐野心勃勃的三佛齐,以求扩大海外国土,将各个孤立的据点连成一片,再行设立海外军州,这样一来可以增强持久作战的能力。
但是,在朝廷决断之前,眼前的危及,已经够他头痛不已了。
三佛齐的数万大军已经在南面云集,对海门军虎视眈眈了,多日来双方剑拔弩张,形势越发紧张,发生了几场小规模的前哨战。
“大人,原来大人在这里……”
“专城大人……”
欧阳伦转首看到,海门军驻泊兵马副钤辖、广锐第二军指挥使张立煌与侍卫水军海门常胜军指挥使周成二人登城。待他们上了城楼,他露出笑容,温声道:“二位太尉,有何公干?”
张立煌虽是副钤辖,但他是海门军实际掌军大将,周成更不必说,水军由枢密院与南海诸国宣慰司统辖,不受守臣节制。欧阳伦面对这两人自然是客套三分。
二人给欧阳伦见礼后,张立煌张开大嗓门道:“大人,三佛齐那帮蛮夷已经频频调动,似乎一两日内要有所行动。”
欧阳伦愕然道:“这么快……”
张立煌鄙夷地道:“南海蛮夷,尔于小邦,懂得什么韬略。”
周成的脸上亦是抹过浓浓的鄙薄,在他看来,张立煌说的不错,三佛齐水军虽然规模不小,但在他的水军海船的打击下,从来没有占过上风。
欧阳伦不易察觉地微微蹙眉,心中暗骂这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武夫,打了几个胜仗,就洋洋自得,以为老子天下第一。试想海门军地处三佛齐环围之中,比静海城的地形更为险恶,静海城不论怎么说,还是背靠臣服于大宋逻国,有相对稳固的后方支援,海门军唯有不太可靠的海路。
海门军的防卫可以说是极为脆弱,在离开水军支持的情况下,根本支持不了多久,令人沮丧的是水军船队还没有到来的消息,目前仅仅靠常胜军十余艘主力海船迎敌。
“二位,我们面对的是三四万蛮族武夫,万不可轻敌啊!”欧阳伦感到有必要提醒他们,如若开战,将是一场艰难的陆战,而不是相对轻松的海战,以海门军目前的兵力来衡量,宋军处于绝对劣势。
张立煌有些明白欧阳论话中所指,他做为海门军的领军大将,自然知道目前手下的兵力多寡,口上再硬,心中不免有些发虚。
周成并不以为意,他并不在意三佛齐来了多少兵马,海上——他还没有怕过南海上哪国的水军。当下,他颇为自负地道:“三佛其的舟师敢出动,某就让他们有来无回。”
张立煌白了他一眼,心中暗骂:‘这个水鳖子,要是真来船队,我倒是乐意在城头饮酒观战,真他娘地站着说话不腰疼,老子要拼命,你小子倒先卖乖。’
欧阳伦亦是不满之色溢于言表,蹙眉沉声道:“周太尉勇武,南海蛮夷莫不望风披靡,然水波城三面有数万蛮夷,援兵不知何时能到,张太尉属下只有一军兵马,切不可轻敌。”
周成就是再粗俗,也能听明白欧阳伦委婉口气后面的寓意,无论如何由于风信的延迟,侍卫水军的增援大军到来的时日,已经不可预料,海门军只能依靠张立煌的八千禁军来守卫,他属下有限的水军海船只能保卫海港,战时没有太大用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