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涵好警惕,这里是都堂宰相公厅,胥吏们再胆大也不敢偷听咱们议事。”秦桧出言诙谐,但他仅仅是一句趣言,连他自己也不相信胥吏们不敢偷听,就是宫中发生的琐事,很多也被传到了市井之中。
“还是小心点好,会之兄,枢密院应当添设几名禁军卫士守候节堂了。”王泽当然明白秦桧打趣,但他感到还是有必要提醒秦桧一句,谨慎一点没有坏处。
秦桧笑着道:“德涵说的是、说的是啊!”
王泽这才打住话题,转手看着李纲,问道:“李大人对于完颜昌所述高丽事有何高见?”
李纲淡淡地道:“金富轼已经伏法,任元、李之却在王庭之中仍是如故,我看这位高丽国主手段颇为高明啊!王楷、崔濡虽然亲宋,但未必不是为高丽牟利,他们的心思很难揣度。”
王泽对李纲言外之意明了于心,王楷(王构)的确是用心良苦,他利用宋朝渗透的力量抬高国内亲宋士人集团,把势力极大的亲金势力狠狠地打压下去,并处死了一个首领人物。但作为割据一方的君主,此人并非真心实意愿意宋朝的力量存在,亲宋势力的强大对于他来说也是不能容忍的,所以他仍然能够容忍亲金势力的存在,并且在打压之后开始善加扶持,尽管这也是可以理解的生存之道,却不能不说此人极为精明,善于在夹缝中生存。
但在王泽印象中这位高丽国主不久将辞世,他的长子王晛即将继位,他需要明白的是王晛的政治倾向,从单应苓的回报中实在看不出这个未来的高丽国主的政治倾向,他和亲宋、亲金势力关系都非常融洽,而且那位高丽国主似乎也欣赏王晛这么做,并给与最大限度的支持。
没有等王泽多想王晛的政治倾向,秦桧却代替他说道:“那位高丽世子未曾倒向朝廷,史浩做为持节诏谕高丽国使臣有失职责。”
王泽默然无语,但却无法反驳秦桧之言,史浩自凤凰山书院执教一段时期后,就参加了贡举、殿试赐进士出身第二,授州学教授却正赶上他回朝,所以没有赴任就被直接委任为太学正,仅仅一年多就进入馆阁,三年前的一个夜间再和他一席长谈后请出使高丽,除直宝文阁持节诏谕高丽国使、常驻高丽,对高丽过施加影响。史浩和完颜昌的诏谕高丽国大使不同,完颜昌的诏谕司并不代表皇室,而是侧重于军事方面,史浩的持节诏谕在形式上要高于完颜昌,换句话说史浩是朝廷在高丽的最高文官,完颜昌是全面负责,而单应苓是负责文官和驻军之间的沟通任务,也担负史浩一方有着相对独立性的副手。
“史浩在高丽毕竟多有功绩,这一点朝廷还应当多加勉励才是,何况朝廷在高丽有四方职事使臣,不能全然推到他的身上。”李纲饶有兴趣地看了看秦桧,为史浩说了一句话,间接地为王泽摆脱尴尬。
王泽颇为感激地看了李纲一眼,虽然他明白李纲是在以事论事,但毕竟在发展亲宋势力上是由史浩主持,无论是完颜昌、单应苓还是职方司都不可能明大明地做事。当下他道:“会之兄说的有道理,史浩的确有失职责,但高丽国主毕竟不是等闲之辈,在大国夹缝中求得生存,他做的无可厚非,史浩已然尽力,只有等到北伐之日方可看到朝廷的善果。但是,高丽方面仅仅为了牵制女真势力,对东瀛扶桑进行压制罢了,能有平衡的局面已经难得可贵了!”
李纲捻须淡淡地笑了,他目光蕴涵深意地道:“德涵这几年也没有少在高丽用心血,想必府上的崔夫人没有少为崔家出力!”
王泽脸色并没有任何变化,李纲口中的崔夫人正是高丽亲宋派首领人物崔濡的幼女。自从他回归朝廷后,为了实现加强对高丽的拉拢,毫不犹豫地把崔氏立为侧室,朝廷也在王泽举行了纳妾的仪式后,封崔氏为郡夫人,给了她相当高的地位。
“时下这盘棋定势已经摆开,关键的一步就要看朝廷是否能把内政处理得当。”
李纲听到王泽的隐语,顿时双目放光,但王泽所提到的内政又令他颇为头疼,禁不住蹙了蹙眉头,就是秦桧亦是脸色沉凝。
“会之兄对于宝钞有何高见?”王泽知道李纲对于经济并不擅长,反倒是秦桧是把内政好手,所以才向他问策。
秦桧却淡淡地道:“德涵莫言,枢府又岂可过问邦国经济。”
第六章
王泽和李纲二人都不曾料到秦桧会说出这话,他二人禁不住愕然诧异,但两人都是宦海沉浮的老辣杰出人物,在稍稍愕然之后旋即明白秦桧的那点心思。这些年来,王泽和李纲他二人把持都事堂政务,由于二人相互间还算是较为默契,使都堂的权威不断加强,宰相的权力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二人是朝野上下乃至金国都承认的大宋最有权威的人物,有他二人在都事堂几乎没有别人插手的空隙,要不是李纲还有一些顾及皇家体面的心思,王泽就几乎把内朝给架空了。有了两个强有力的重臣在都事堂发号施令,秦桧主持的枢密院自然沦落到一个纯粹的军令执行机构,反而做为军政系统的兵部权力随着都事堂的强势而日渐增强,除了他还能参与军国政务外,其他副使几乎形同虚设,自然引起一些不满,这也是在情理之中,毕竟人家也是朝廷的执政大臣。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