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统一了疆土,但田畴异亩,律令异法,衣冠异制,文字异形,极需统一法制,统一币制,统一量制、衡制,书同文,车同轨,使普天之下,整齐划一,如此方可万众一心,万方归一,一切大权都集中到陛下一人手中。"
"说得好!朕多日来正为此事为难,卿知朕心意啊!"
李斯的这一建议确实说到了秦始皇的心坎上。自打六国破灭,秦始皇便面临着一系列棘手的问题。
首先是法令不一致,各国各有其法,各不相同。就秦国而言,商鞅变法时,基本上采用了魏国李悝撰写的《 法经
》,只是增加了"什"、"伍"连坐法,后来又逐渐有所扩大。
其次是货币不一致。各国货币的形状、大小、轻重各不相同,计算单位也不一致。大致有币钱、刀货、圆钱和郢爰四大系统,而在这四大系统下,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又分别流行着不同种类的货币。仅就圆钱而言,便有方孔圆钱和圆孔方钱。不同形制的货币也采用不同的计算单位,有的用斤,有的用镒,各行其是。
量制更为混乱,秦以升、斗、桶为单位,一般为十进位;齐国则以升、豆、区、釜、钟为单位;魏以斗为单位;赵国有斗、升、分、镒等计算单位。不仅计量的单位不同,实际大小也不一样。
衡制:有的地方以镒、?为单位,有的地方以铢、两、斤、钧、石为计算单位,换算也不方便。
文字的差异就更大了。同样一个字,往往会有多种不同写法,甚至一国之内也会有多种不同写法。如"马"字,齐国有三种写法,楚国有两种写法,燕、赵、魏、韩也各有两种写法。六国文字千变万化,无一定体系,秦国使用的文字为"小篆",与六国文字也不太相同。
这些情况,若在统一六国之前并不足怪,因为那是六个不同的国度,但现在不同了,现在是大一统的秦王朝,这样各循其制怎么得了?且不说皇帝的政令无法下达,就是各地的交流也有极大不便!
今天,李斯谈起此事可谓急皇帝之所急。所以,秦始皇忙问有何良策结束这种混乱状态。
李斯道:"当此之时,唯一以定之,舍此别无出路。臣请先定文字。"
秦始皇知道,李斯颇善书,大臣无不推服。他曾对人说:"吾死后五百三十年间方有一人替吾迹也。"秦始皇还熟知李斯的用笔法:"先急回,后疾下,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如游鱼得水,景山与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此法曾广传宫中,群臣争相效仿,秦始皇也时而习之,颇得其精妙。秦始皇极欣赏李斯书写的小篆,皇帝传国玺上那八个大字"受天之命皇帝寿昌",秦始皇赞不绝口,以为这八个字使玉玺增辉,同为国宝。
想到这些,秦始皇感到由李斯进行书同文之事可谓得人。便问:"卿拟以何种文字一以定之?"
李斯道:"周朝以来的大篆难写难认,六国通行的’古文’及异体文字更难识别,唯有小篆可以为本,只是尚须简化,使偏旁组合、上下左右更有规律。臣请书写一篇,请陛下阅示。"
秦始皇应允。李斯于是以小篆写体编写了《 仓颉篇 》一篇,秦始皇阅过,以为此种文字甚好。又令赵高编写《 爰历篇 》,令胡毋敬编写《 博学篇
》,对字体结构进行了加工整理,使之规范化。这三篇文字共三千三百字,秦始皇将其颁布全国,并下诏废除各国的异体字,以简化的秦文小篆作为标准文字。同时,还统一了偏旁部首,固定了偏旁的位置,规定了字体的书写笔数和笔顺。这样,字形固定,笔画简便,书写较为方便的小篆便成为全国通行的书体。后来,人们又创造出比小篆更为简便的新书体。
"隶书",即所谓"秦隶",成为官方的标准化文字。文字的统一保证了国家的政令通达,便利了文化的传播和人们的思想交流,对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其他方面的统一措施也在进行着:
以原来秦国的法律为基础颁行了统一的法律,博采损益六国礼仪,制定了一套尊君抑臣的封建礼仪。
整顿秦国的旧有货币,废除秦以外通行的六国货币,把货币分为二等: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方孔圆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统一后的方孔圆钱克服了商品交换的困难,促进了商业发展,成为以后各封建王朝铜钱的主要形式,通行了两千多年。
废除六国的度量衡,以原秦国的度量衡制度为基础,向全国颁行新的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及标准器。统一后的度量衡,度和量是十进位的,度的单位是分、寸、尺、丈、引等;量的单位是合、升、斗、斛等;衡的单位是铢、两、斤、钧、石,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发至全国的度量衡标准器具及诏版上刻着皇帝的诏文:
二十六年,皇帝尽并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一,歉疑者皆明一之。
与这些统一措施颁行的同时,秦始皇又收缴了民间兵器,铸成钟座和十二金人,以杜反抗之源;拆毁原六国的都城城廓和阻碍交通的堡垒、关塞,破坏其分裂帝国的割据凭借;颁行私田和赋役制度,结束授田制、私有制并存的不平衡状态,"使黔首自实田",即令土地占有者如实呈报占有额数,国家承认其私有权,根据数额改租赋,等等。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