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名叫赵寒的女子皱眉:“周总兵,话不能这么说!我是记者,记者就应该深入一线,采访第一手新闻素材!今天,全体章军将士迎接端郡王,这是一个重大新闻,我当然不能错过!你说要保护公民**,那你们怎么可以闯进王爷的卧室?”
“这个……”周宪章慌忙说道:“端郡王清正爱民,高瞻远瞩,是我大清国第一贤王!端郡王亲自莅临平壤视察指导工作,我周宪章本应该迎出三十里。只是,这几天我在元山公干,礼数上没有尽到,所以,今天一大早,率众人亲在来到王爷的卧室中迎接,相当于迎出三十里。”
周宪章说者,冲着床上赤。身裸.体的载漪鞠躬:“卑职虽然唐突,可也是卑职们的一番心意啊!万望王爷海涵。”
载漪惊魂未定,指着赵寒问道:“她她她是谁?”
周宪章躬身说道:“这位赵寒女士,是上海《申报》的记者。这些天在平壤采访章军,听说王爷驾临关心章军,赵女士作为一位有责任心的记者,亲自前来采访。赵女士说了,王爷贵为天潢贵胄,不惧艰险,亲临战地,这种忘我jīng神,值得大清国全体百姓学习!所以,赵女士一定要亲自前来,把王爷勤政爱民的事迹记录下来,在《申报》上发表!号召全国人民向王爷学习!”
周宪章离开平壤前往扎兰屯之前,《申报》就致电平壤,请求派记者前来采访。
十九世纪末期,新闻事业在大清国刚刚起步,在这之前,大清国只有朝廷的邸报,且只传达于官员中,与平民百姓的生活无关。随着西方事务逐渐引见,报纸这个新生事物也在中国扎了根。
平心而论,十九世纪末期报纸刚刚登陆大清国的时候,大清国对报纸的态度还是相当宽容的。这有两个原因,第一,大部分率先创办的报刊都有洋人背景,或者,干脆就是洋人投资的,大清国地方官员一般不敢得罪洋人。第二,报纸是个新鲜事物,大清国的统治者不清楚报纸的功能和作用,他们更搞不明白,报纸可以引导民众舆论,形成巨大的煽动力。
进入二十世纪后,朝廷才搞明白报纸的煽动作用,以后再逐渐加强了报禁。
所以说,在报纸出现的初期,大清国的新闻环境相当宽松。上至军国大事,下至平民百姓的家长里短,报纸都可以随意评论。
申报是当时大清国的第一大报,其总部在上海洋人的租借里,又有英国人入股,其影响力十分巨大,甚至可以远达英国伦敦。
赵寒年岁不大,只有二十五岁,但却是《申报》的一位王牌记者,其家族本是英国华侨,赵寒从小随父母去了伦敦,毕业于剑桥大学新闻系,事实上,她已经是一位全盘西化的女xìng,讲一口纯正的英式英语,穿着打扮行为举止全都是英国式的,不过,她又据有东方美女特有的娇美,被称为“东方公主”。
第239章 专访
大学毕业后,因为家庭的原因,赵寒随父母回到了上海,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到《申报》应聘。总编对赵寒这位中西结合的美女大为赞赏,二话没说,就把赵寒收入帐下。
赵寒不负众望,在《申报》干得如鱼得水,很快就成了一方知名记者。
清rì战争爆发后,《申报》向朝廷申请在清军中派驻随军记者,这本来是现代战争的惯例,为了鼓舞国民士气,树立国际形象,在对外战争中,各国zhèng fǔ都会选派随军记者。可是,刚刚才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大清国朝廷,完全不了解新闻战线的巨大作用,对于随军记者却是持否定态度,大清国以军事行动涉及机密为由,拒绝了申报的申请。
这就形成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大清国的报刊,却不得不从外国报刊上转载清军的新闻。
在新闻战线上,大清国处处被动。
然而,大清国朝廷仍然执迷不悟,拒绝记者随军。
周宪章率章军收复平壤后,《申报》再也坐不住了。这是大清国的一个震惊世界的胜利,然而,讽刺的是,如此重大的胜利,大清国的报刊反倒没有第一手报道,这让《申报》很是没有面子。
于是,《申报》打了一个擦边球——朝鲜不是大清国的领土范围,章军不是大清国正规编制的军队,《申报》向朝鲜派出记者,并不违反大清国的法律。
就这样,《申报》的王牌记者赵寒,被派到了平壤。
赵寒赶到平壤的时候,周宪章已经离开平壤前往扎兰屯。不过,周宪章临行前,叮嘱罗鸣芳要热情接待这位号称“东方公主”的美女记者,周宪章很清楚,新闻舆论据有巨大的力量。
罗鸣芳按照周宪章的嘱咐,为赵寒提供了一切采访方便。赵寒因此获得了大量第一手素材,发回上海,在申报上发表,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章军在朝鲜的事迹广为流传。
不过,因为没见到章军统帅周宪章,这让赵寒很是遗憾。周宪章在朝鲜赶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可是,直到现在,老百姓都不知道他长得什么样,作为全国第一大报刊的记者,千里迢迢来到平壤,连一个专访都没搞到,赵寒的平壤之行,无论如何算不得成功。
所以,赵寒呆在平壤,等着周宪章回来。
结果,周宪章没等到,等来了一个整rì只知道吃喝piáo赌的端郡王。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