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方笑着说道:“眼下已经错过了稻子的播种期,种水稻来不及了,我准备种番薯和土豆,成熟快,虽然不好吃,但至少顶饿。只要撑到明年开春,等到新粮种下去。一切就有转机了!”
番薯!地瓜!
顾振华原本还想充当神棍,指点一下徐方呢,没想到这位竟然先想到了。顾振华也有点小郁闷。
“徐先生,听说番薯不择土地,产量不俗,是渡过饥荒年景的宝贝,你准不准备多种一些?”
徐方摇了摇头:“国公爷,番薯和地瓜在大明早有种植,万历二十二年的时候。福建巡抚金学增就曾大力推广,帮着福建百姓渡过了灾年,因此这番薯又被成为金薯。其后各地都有种植。不过番薯需要种在地势较高的坡地上面,在平地上产量反而不高。而且即便以最高产量计算,还不到麦子的三分之一。”
顾振华一听这话,顿时就皱起了眉头。地瓜土豆不是公认的高产作物吗。康乾盛世不就是红薯盛世么,怎么在明末,产量反而这么低了呢?
“徐先生,按理说这平地土更肥沃,怎么产量反而上不去了呢?”
徐方苦笑了一声:“道理如此,不过在京的时候,我听传教士说过,这番薯的原产地就是山地高原。想必到了平地,反而不适应了。福建多山地。这也是金学增引种成功的原因。作物和人也一样,都有一个水土不服,我想要是培育一段时间,或许能成,只是天下烦扰,朝廷早就没有这个心思了。”
看来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啊!顾振华心里也暗暗感叹。要是番薯真的像后世的产量,大明朝拼了命也会种的。农作物引种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放在农业社会,更是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的摸索实验。
明末引入的作物,结果到了康乾结出了果子,白白让鞑子捡了名声!
当然对此顾振华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说道:“既然如此,什么合适,就种什么吧。当然改进良种的工作也要做,徐先生,我看就聘请几位农学家过来,再加上经验丰富的老农,一起努力,争取找到番薯高产的方法。”
“说到农学家,我还真有一位朋友,他叫沈君山,是一位偏才,他向大学士徐光启请教过杂学,还跟着徐先生的弟子孙元化学过西人的历法算学。他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道德文章,敌不过柴米油盐。就因为这句话,引来了不少非议,早早的被赶出了京城,他的家就在河南南阳府的叶县,离归德不远。”
顾振华顿时来了兴趣,笑道:“我不管别的,谁能帮我种出更多的粮食,造出更好的武器,谁就是大才。徐先生,你马上修书,请这位沈君山先生过来,另外这样的杂学人才,有多少要多少!”
徐方笑着点头:“国公爷,我有把握把沈君山请过来,只是眼前还有一个大麻烦没解决,不然什么都干不了啊。”
“哦,说说看。”
“就是土地的问题。”徐方说道:“归德府良田众多,可是全都集中在大户手里。中原历来就是兼并严重的地方,尤其是万历以来,灾害不断,每一场大灾,都有无数老百姓破产,不得不将土地卖给大户,变成佃农。到了崇祯年间,甚至中小地主全都破产,只有最强悍,最凶厉的,最有权势的,才能守住土地。”
徐方说的一点都不错,顾振华早就深有感触,任何危机,都是普通老百姓受影响最大,也最先破产。就像他这种玩地产的,关系密如蛛网,一般的危机根本伤不到,相反还能借助危机,大发横财!
当然地位转换之后,顾振华就更加深刻的清楚这些豪强大户对国家的损害。他们欺凌剥夺老百姓,同时又千方百计的躲避税收,躲避责任。利益占尽,却把罪过都归咎到了朝廷的身上。
所谓官逼民反,其实这些大户的逼迫,一点不比官府少,而且来的更狠!
“徐先生,本爵是不会像朝廷一样,替这些大户背恶名,相反我还要清理他们,把土地都拿过来,他们敢反抗,本爵不介意让他们试试我的刀!”
“国公爷,什么人你都敢砍么?”
“当然!”
徐方顿时大笑道:“藩王如何?老朱家的子孙如何?”
“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顾振华一字一顿,但是每一个字却有千斤之重。
听到了顾振华的话,徐方终于是长出了一口气,笑着说道:“有了国公爷撑腰,我可就什么都不怕了。归德的土地有六成在许定国手里,这些土地都落到了我们手中,另外还有三成土地是在几大藩王手里。包括监国福王,潞王,唐王等人,他们人虽然跑了,可是庄田还在。贸然把这些土地分给老百姓,他们多半会跳出来。”
顾振华冷笑了一声:“老朱家的江山,就是被他们这帮贪得无厌的肥猫拖垮的,况且他们自己抛弃了封地,要是还有脸讨要,本爵自会和他们理论。”
“国公爷,这肥猫一词用的实在是太妙了。大明的诸多藩王,早就是国家的包袱,只是以往无人敢碰,如今也到了必须改一改的时候了!”
顾振华和徐方商量妥当之后,立刻又完善了新法令,将以工代赈和屯田救民结合起来。所有流民,都可以向安**报名,要是选择做工,前半年时间,光吃饭,不给工钱。半年之后,每个月三钱银子,日后不断增加。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