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铁铺时,铁刚从炉中取出唏唏作响,拿锤子打生铁的人赤着膊子,吃醉酒似的舞动十多斤重的锤,有节奏地敲打砧上的铁。一挨锤,便四散飞花了。
其实,他们二人真正要去的是斗鸡场。
李陶听了范长风的介绍,一下子就被他所说的斗鸡所吸引。在后世,李陶对唐朝的斗鸡多少有些了解。
斗鸡作为一种娱乐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至唐朝尤其兴盛,上至皇帝亲王,下至平常百姓,在曰常生活中无不以斗鸡为一种时尚,乐此不疲的人们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就有一个叫杜演的人,写了一首名为《咏寒食斗鸡应秦王教》的诗。李世民非常喜欢这首描写斗鸡的诗,于是立即重用杜演。后来杜演官至吏部尚书,参议政事,为太宗选拔了许多能人贤士。唐高宗李治时期,亲王中有不少人爱好斗鸡,沛王李贤和英王李显也是斗鸡爱好者。有一天,两人相约斗鸡,沛王的公鸡输了,沛王心里觉得很不舒服,便让自己的修撰王勃给英王的公鸡写一篇檄文,出一口气。这本来只是兄弟间的游戏,怪只怪王勃的文章写得太漂亮,一时间在宫中传了开来,最后传到了高宗手里,高宗看后龙颜大怒,把王勃逐出了沛王府。唐朝许多亲王世家、外戚家、侯家都因为买鸡而倾家荡产。后来,斗鸡从宫廷传向了民间,在老百姓中也很流行。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焉,男女老少也都以弄鸡为事。
当李陶和范长风快到斗鸡场的时候,就远远听到了欢呼声。
鸡场外,陈列着竹子织就各式各样高矮的鸡笼,用青布罩着。斗鸡场中,密密满满的人围着一个高约三尺的斗鸡台,瞧着圈内的鸡在拚命。人之间没有缝,连附近的石狮上也站满了人。
圈内大声喊叫加注的声音刺激着李陶和范长风,他俩太关心圈子里战争了。范长风将“书包”交给李陶照看,自己绕着圈子打转,最后试图从一个彪形大汉的腿边挤进去。谁知他太胖,头上给大汉抓了一把,生生搡了出来。
显然是看不成斗鸡了,范长风颇为沮丧。
李陶却不甘心,把“书包”交给范长风,将身体瘦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在范长风惊羡的目光中,竟然挤进了圈中。
斗鸡台上有斗鸡在捉对厮杀,个个翎毛直竖、翅翼急拍,或啄、或抓、或拍、或扑……台边的看客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
斗鸡精彩之至,但看了两场之后,李陶便不得不退出了,若再看下去,他便会和那只铁公鸡一样晕了。当然,是快被挤晕了。
挤进圈里难,挤出圈外同样不易。好不容易出来,李陶抚着差点被挤折的肋骨,呼哧呼哧直喘粗气。
“阿陶,快说说,里面情况如何?”范长风拎着两个“书包”摇摇晃晃过来。
李陶绘声绘色将两场斗鸡的场景叙说一番,听得范长风两眼直放光。
;
第十七章 狗肉
“阿陶,我刚才听围观的人说了,明曰晌午,在鲍大牙的斗鸡台将会王喜和耿虎一年一度的斗鸡大会。”
“哦?斗鸡大会?”李陶眼前一亮。
“进去观看的人每人要交三百文钱!”范长风继续道。
“没问题,钱我去找阿娘要!咱可不能错过这么好大饱眼福的机会。”
“不用,阿陶,不用麻烦你阿娘了。若是你决定了,我有钱,这些年我攒下的零花钱有好几十贯呢。”范长风摆摆手道。
“九郎,肚子咕咕叫了,咱们寻着吃点东西吧?”李陶抬头看看天,早过了吃午饭的时辰了。
鱼鳝坊的门口摆着几个大木桶,活的像蛇一样的黄鳝在桶里挤来挤去。黄鳝这东西,虽不闻咬人,但全身滑腻腻的使人捉不到,算一种讨厌的东西。破鳝鱼的是一个矮个,满脸的络腮胡子。他随手伸到盆里去,总能擒一条到手。他卡着这黄鳝不拘的那一部分,用力在盆边一磕,黄鳝便规规矩矩在他手上不再挣扎了,络腮胡子在黄鳝头上嵌上一粒钉,把钉固到一块薄板上,这鳝卧在板上让他用刀划肚子,又让他剔骨,又让他切成一寸一段放到碗里去,也不喊,也不叫,连滑也不滑,让李陶和范长风不得不佩服络腮胡子的手艺!
“两位小郎君,新鲜的黄鳝,要不要来两条,香着呢!”络腮胡子见李陶和范长风目不转睛盯着自己,热情地打着招呼。
范长风摇摇头,拉着李陶便跑了,看看还行,若真要吃,范长风可没这胆量。
县城里的吃食太多了,橘子,花生,梨,柚,薯。
面滩上煮着一口滚开的大锅,一个头包青帕满脸满身全是面粉的厨子,正骑在一条大木杠上压碾着面皮,用刀子齐手风快的切剥,面皮便入了锅。
食铺里有人将喷香的炖羊肉,蘸着盐水辣子,就着米粉一块吃。有人把油煎的猪肠子灌上糯米饭,切成片摆在桌上,看得李陶和范长风差点连舌头也咽下了。
你若口馋,又有钱,那这里便可以容你留一世。
李陶和范长风真的口馋,可惜他们谁的兜里都没有一个铜板。想想也是,本来是要去私塾的,怎么会带着钱呢?
路过卖猪血绞条摊子的时候,李陶和范长风一手拎着“书包”,一手却捂着口鼻,不是因为难闻,而是怕抵御不了香味的诱惑。
出了县城,没走多大一会,李陶便不想动弹了:“九郎,你的书箱里还有备的早饭呢!我们吃点再回吧,实在太饿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权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