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也明白这个道理,刻意的放松自己。“相爷为了朝廷之事每多辛劳,还是应当照看好了自己的身子才是哩,江山社稷是官家的,身板儿可是自己的哩。”
“哎,先生不知,朝廷为了战胜契丹,已经预征了来年的赋税。如此实是饮鸩止渴于民生不利,莫说如今战事不明,即便是能够击败辽人,真的就能够一劳永逸的永绝边患的么?”每一说到这里,司马光总是忍不住的叹息:“官家急功近利的要见功勋,欲成大宋千古未有之局面也就罢了,偏偏那王獾郎也是短视,竟然大力的赞成。若是如此,即便是胜了契丹,民生何以为恢复?若是民生不得恢复,我大宋终究是国若民贫,终究是改不得根本。何况如今的契丹人已是出了奇兵,从河东路突破而来。官家还是执着与河北之战局,哎,急功近利呐!”
“官家预征来年赋税?”大针先生惊奇的问道:“据学生所知,我大宋征战西夏在先与契丹人之战在后,北方已是极其的贫困,难道官家要在南方预征赋税?”
“正是的呐,朝廷里已经在福建路和两浙路征集大批粮秣物资,顺运河直抵前线,准备在北线大肆用兵,誓要收复幽燕之地,哎……谈何容易的呐!”
趁司马光说话分心的时候,大针先生手上猛然用力,微微闻得“嘎巴”一声响,司马光吃痛“哎呦”一声,颈项已是活动自如。
“哈哈,大针先生好手段,再给我灸几针的吧,腰间也是酸的紧了。”
第313章-郡王之谋←
第313章郡王之谋←
自打得知福建路与两浙路的赋已征收,大宋官家终于放心了些,河北路的战局依然可
以维持,唯独契丹人在河东路出兵叫人心焦,不过契丹虽是士马雄壮,终究是不耐久战,只要大宋将士依城池据险要的守护,西北的局面还不至于恶化的太快。
“如见之局面,只有先和辽军在河北死扛了!”一想到把大好的局面弄成了眼前的模样,神宗皇帝总是忍不住的叹息一声:“朝廷总是缺少大将之才,若是平戎将军能够尽快的平息泗州之民变,以王韶之沉稳扎实,以王老将军对西北山川地理之熟悉,当能顶住契丹人的奇袭……”
“哎……”高老太后未言先自叹息一声:“官家终究是太过心急了的。其实司马光等热所言确实是大有道理,国富民安为社稷之根本,待到我大宋强盛民生富庶时候,还惧甚的契丹军马?依哀家的意思,不如先和那辽主耶律洪基议和,我中原天赋丰饶,潜心发展,不难超越契丹……”
自大宋开国以来,和北方民族尤其是契丹人之间的征战几乎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大宋的主要威胁也是来自北方。大宋帝国虽然是有压倒性的人口优势,虽然是有中原先进的生产力为支撑构建起强大的防御,终于是没有得到任何具有决定性的优势。反而是在历次的战争中处于下风,反而是在历次的战争之中逐渐的消耗了朝廷的实力,民生愈发的凋零,国计更加的艰难,所以神宗皇帝才力行革新法度之事,这也是王安石新政能够得到神宗皇帝支持地原因之一。
神宗年间王安石所主导的新政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得大宋帝国更加的强盛,终于不得成功,其深层的原因除了守旧势力强烈阻挠使得新法不断反复之外。还有个更加隐晦却起了决定性的原因,那就是来自大宋皇帝的因素。
大宋的神宗皇帝虽是支持新法,其根本原因却是把新法当成了实现个人报复地工具。神宗皇帝之所以赞同变法,不过是希望新法更够富国强兵,以实现其内心扩张版图的需要。
神宗皇帝确实还算是勤勉,终究算不得是个有远见的帝王,变法是为了强国不假。强国为的是什么?大宋官家认为强国自然是要扩张,起码要打败北方的契丹人,起码要收复幽燕之地,使得自己能够成为超越太祖太宗地千古帝王,能够为后世帝王所敬仰。
变法。强国,战争,战争之后依旧贫弱,以现代的眼光来看,王安石的新法本就是个悲剧。即便是新法能够成功,也会使得大宋陷入一个死循环。
“我泱泱天朝如何能够在契丹蛮族虎视之下?正是因为我朝对于契丹之忍让,才造就辽人之嚣张。但要打的契丹人再不敢正视于我才是千秋之大计。当年真宗文皇帝若是不与契丹盟约,一路进军岂不是……”神宗皇帝忽然意识到不能够编排历代祖宗的不是之处,只得改口道:“其实真宗文皇帝也是对地,祖宗奠定我大宋天朝之繁荣景象,便是要我等后世子孙励精图治以为后来的意思……”
其实当年大宋和契丹辽国大战,都是打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又有寇准等精明干练之臣,斩白马立盟约奠定了北宋后来地和平。为大宋帝国的繁荣做出极其重要的贡献。
不过在神宗皇帝内心深处,当然把盟约看成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并且把泱泱天朝和契丹蛮族的盟约看成是耻辱。如今契丹人背后有女真之乱,正好大动干戈,只要经过此次的战争。必然是要一劳永逸的解决契丹的威胁。
延安郡王赵煦虽是少年老成,内心深处同样是有此等地浮躁。同样是怀了扩张版图横扫北地的梦想,扩张版图称霸天下的念头比其父更加的狂热,忍不住的说道:“父皇所言儿臣极是赞同,只有打地契丹人再不敢有南顾之心,我朝才得安宁,最好是联合了女真人,一举灭掉契丹辽国……”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