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跳跃起伏的松明火把照耀之下,延安郡王胸中波涛澎湃面色阴晴不定。
别看延安郡王总是一副少年老成地架势,若是真的说起稳重,他和司马光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儿,若是说严谨精密更是比不上王安石;即便是临场发挥即兴而为也不如耶律玉容,但他最擅的就是谋划运筹。是躲在幕后谨慎小心的观看形势之后。利用复杂的局面来乱中取胜,真的是到了前台,终究是欠缺火候了的。
此次前来河东本就是蓄谋已久仔细权衡的产物。
汴梁的大宋天家并非就是铁板一块,眼珠子死死看了资政殿上那个宝座的绝对不是只有延安郡王一人。
以嘉王为首的极为皇叔王爷把那皇位看的比甚么都重要,从来没有半刻放松过的。那种虎视眈眈的气势延安郡王早就感觉到了。只不过延安郡王终究是年纪太小,根基实在浅薄。绝对不敢表露一丝一毫的野心,时时小心谨慎,处处韬光养晦,所作之事无一不是临渊履薄万分在意。
去岁王安石等新法党人的集体溃败,是大宋官家失政的一大标志,政治上的失败使得极为王爷好似看到了机会,上蹿下跳的大谈祖宗成法之事。虽说还没有跳到政事和军事的台前(宋时候是有这样的制度,天下主要还是士大夫阶层的,在很大程度上,士大夫阶层的权限并不比皇帝本人小),但啊汹涌的暗流及奔突在表象之下的野火已经的喷薄欲出的了,甚至惊动了闭于深宫之中的老太后。
“官家还是春秋鼎盛,这些不安分的就如此汹汹,若是再过三五十载,官家年老体衰,那岂不是要闹翻了天的么?”对于天家这种潜在的乱象,老太后曾经表示要下大力气整治。
既然老太后特意挑选自己在的时候说出这般言语,延安郡王不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就是滴水不漏,就能够完全的把久经风浪的老太后瞒哄过去。
不过延安郡王知道来太后如此这般是对自己的爱护甚至是偏袒,知道那些个眼睛里只有皇位的家伙要吃苦头了,为了免于殃及池鱼,延安郡王很是谨慎的用了以退为进的方略。
以退为进的法子还是文定之那个家伙一再鼓吹的:于其是京师苦苦支撑,甚至是冒了被太后打压的危险,不如暂且推出京师这个是非之地,一来是明哲保身的表明无争之心,再者更是给官家和老太后一个很好的印象。
那个时候,延安郡王对这个以退为进以是击掌大赞的,河东路四面楚歌八处烽烟,唯独太原巍然不动,确实也是有延安郡王不少功劳的。
不光是献计献策,更动员民众协助守城,甚至亲自上阵,冒了刀枪弓矢的擂鼓助战俱是延安郡王之功。
辛辛苦苦的这么做并不是因为延安郡王的忠君爱民之心就比那些军兵将士更甚,他如此这般完全就是未来展示自己,给自己留下好的声名,好取得这些人的拥戴而已。
一旦知道了汴梁局面突变,大宋官家已经驾崩多日的消息,甚么于河东“同进退”“共生死”的豪言壮语便是统统抛于脑后,毫不由于的想法子返回汴梁。
既然先皇驾崩已经是有些时候的,滞留在京师的嘉王等人显然是已经走了一步先手。
不过延安郡王并不认为自己就是一无是处,起码自己也精心准备了几年了,而且延福宫的老太后明显是支持自己的,只要不耽搁太多的时候,起码还是有四分的把握的。
正是因为突然知道了先皇驾崩的消息,延安郡王才不顾一切的要离开太原返回汴梁,不想却是着了李二的道道儿。
从李二摆出的架势来看,分明就是料定了延安郡王等人必然匆忙从此地经过的,因为延安郡王已经主意到这些伏兵基本就是灾民,若是正面作战的话,这些数量占优的灾民不一定能够打得过这些军兵。
可是……李二是如何知晓自己要走这杀熊岭的?又怎么会知道一定会经过落猴崖?
杀熊岭上,落猴崖下,绝对是个精妙的伏击。
虽说李二的那些灾民数倍于官军,开始延安郡王有信心完胜李二,即便是李二实现占据了落猴崖这样的险峻地形。灾民手中的弓箭有限,有缺乏必要的训练,即便占据地利也不能战胜官
关键是李二不光占了地利,更是兼有天时的。
漆黑长夜,趁乱而走的官家再加上延安郡王的心急如焚,使得众人很轻易的跌进李二的口袋之中,关键是在这个鬼打墙一般的夜晚,根本就是目不视物的。
乍一见到前方无路可走,后路已经断绝的情况,众人皆是心惊,纷飞的乱石更是砸的人失去最起码的判断能力,都是以为是契丹强敌布下的埋伏,伤亡甚大之下于是贸然前冲。
不冲还好,冒冒失失的前冲正好中了李二的“奸计”,不明敌情之下难挽失败之命运。
当初若是老老实实的在京师之中,何至于失了先手,叫嘉王等人得意?何至于成今日之局面?
既然是已经被擒,延安郡王也不会顿足捶胸的大做后悔之状,心中一直在念想的就是:“李二究竟是如何之下我的消息的?而且知道的如此之准确?难不成……”
“细作”二字自然而然的涌上心头……
延安郡王太清楚细作的可怕之处了,一想到自己的身边竟然埋伏有李二细作,便是有股子凉气从脊背升腾而起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