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边戎_阿菩【完结】(356)

  杨应麒冷笑道:“若在金国为官,你也说这等话么?”

  陈正汇变色道:“七将军何必诬我为胡人!”

  杨应麒淡淡道:“在宋人眼中,我们未必不是胡人。”

  陈正汇正色道:“华夷之辨,要者有四,曰种,曰文,曰志,曰制!如今汉部部民以汉裔为主,以华统为宗,以大公为志,虽部内种族在数量上有主干支流之分,但无胡人迫汉、汉人迫胡之制——若这样也是胡人,陈正汇又何妨做个胡人!”

  杨应麒听了这番话默默点头道:“你说的有理。一直以来我都很在乎宋人对我们的看法,现在看来,我反而不如你想得清楚。罢了罢了!燕云之事我们已无能为力,接下来便靠赵官人自己的了。我们把塘沽的事情料理一下,若无变故便回去吧。”

  陈正汇道:“二将军那边……”

  杨应麒道:“等燕云之事告一段落,我便促请大哥召开一次最大规模的元部民会议,让六哥、四哥都到辽口聚聚。大家的想法虽然有些出入,但几兄弟们聚在一起当面说清楚,或许能想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办法来。”

  陈正汇见杨应麒精神恢复旧观,心中大慰,自去安排相关事宜。他走了以后,杨应麒换上便衣,只带了两个心腹护卫来到海边散步。

  其时月明星稀,海风抚面,杨应麒踩着海滩上的沙砾贝壳,心道:“不知还有没有机会见到这夜景,若有机会,不知会是几时!”

  他在海边一直待到天亮,直到塘沽的晨钟传来,唤醒了这座新兴港城的居民,也引起了杨应麒内心的共鸣。

  旭日高升以后,塘沽港口开始有船只扬帆出海。面对变化莫测的大海,没有人知道这艘船的未来会怎么样!是满载着财富、荣誉与欢乐回来,还是被暴风雨打得四分五裂而沉没!

  ※※※

  《燕云取弃》完,请关注第十卷《千钧一发》

  千钧一发

  第一四一章 陷燕京(上)

  大宋宣和四年已近尾声。

  赵佶闻北征军再次败绩,羞恼难当,派宦官遗童贯书云:“今后不再信汝!”童贯大是恐慌,与幕僚商议了多次,终于议出“请金兵夹攻”的妙策。其时大宋兵将已无勇气与实力进犯燕京,因此童贯心里的图谋说得好听点是夹攻,说得直接点就是要促请金国出兵攻克燕京,然后童贯再想办法从金人手中弄过来。而童贯所能想到的办法,无非就是用钱去换。

  大宋的使节赵良嗣将行,常年奔走于辽、金、宋之间的干臣马扩听说了童贯的决议后大惊失色,对赵良嗣道:“我军虽两番大败,幸而北国谣言纷纷,金人一时尚不知此间虚实。在我当固守前约,且云:‘缘贵朝不报师期,疑海道难测,所以不俟的音,即举兵相应。今仍趣宣抚司进兵,克期下燕。’如此,则既于夹攻之约不爽,又绝日后金人轻我侮我之患。奈何自去布露腹心,倾身倚之,只怕请兵之议一入金主之耳,则大事去矣!”

  赵良嗣道:“燕南之败,金国汉部多预其事,此事焉能瞒得过他们?”

  “不然!”马扩道:“我观汉部之志,似与金国女真本部有所区别。我军之败,金国女真未必知道得详尽!”

  赵良嗣愕然曰:“但童太师克尽全力亦不能取,若不以金币借女真之力取之,何以得燕?”

  马扩大声道:“既知燕京力不能取,何不将燕京明白尽与金国,宣抚使退修边备,尚可保我旧疆!安能贪眼前小利而不虞日后大患?若宣抚使一意孤行,只怕将来会爱指失掌!”

  赵良嗣沉默半晌,虽知道马扩的话有道理,但这道理却和他的利益与立场互相违背,终于还是说道:“朝廷之意已定,童太师之谋不可易。我们身为使节,不可越权,亦无法越权。”

  马扩暗暗叫苦,却也无可奈何。两人到了塘沽,要从塘沽出发绕道去见金主。这时杨应麒已经离开了三天了,邓肃问明来意,骇然道:“此事万万不可!若是大金国主自去取燕,将来大宋尚可用彼不能遵海上之盟相责,双方讨价还价时还有回旋的余地。若是由大宋自己出面去求,恐怕大宋军力的虚实便再也瞒不过国主了。”

  马扩亦请,赵良嗣心道:“自我变节南投献取燕之计,到如今已有数年。大宋费钱过亿,劳民百万。若再取不得燕京,我哪里还能在汴梁立足?”而且赵良嗣见邓肃是金国的参军,对他的诚意甚不信任,因此不管邓肃连番劝阻,只是不断要求邓肃提供船只让他渡海绕道去见阿骨打。

  邓肃阻拦不住,只好一边拖着,一边修书往津门请杨应麒速想办法应对。杨应麒收到信件后拿给陈正汇看,陈正汇道:“童贯疯了!若依了他的言语主动请国主入居庸关,我们在北地散播的谣言势必不攻自破!若国主知道大宋败得如此难看,只怕会另起觊觎之心!如此示人以弱,和开门揖盗有什么区别!”

  杨应麒道:“我们在塘沽时也扶不起童贯这抔烂泥,何况现在远在津门!”

  陈正汇道:“无论如何此事却得阻止。”当下由津门中枢传令,知会渤海所有船只不得渡赵良嗣过海。赵良嗣在塘沽空待了十来天却等来了这样一个消息,愤愤回到雄州告诉童贯,童贯怒道:“这个汉部,行径怎么如此不可理喻?先前送粮助兵,态度好得不得了。但现在说变脸就变脸,竟来阻本太师的好事!”从此与汉部不和,给朝廷的奏本里也痛斥汉部心怀奸谋,表示取燕之败很可能便是由于汉部从中作梗,把责任全推在汉部头上!汴梁方面听信了童贯的说法,从此与汉部越走越远,对汉部传来的消息更加不信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