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公子心中极有主见,他若是认定了什么,别人说也没用。不过顾公子也知道公子如今要做的是救人的大好事,自然不会带累公子的。况且顾公子是何等聪明的人,既然答应了要出席文会,态度不问可知。”李香君回答道。
郑森听了,点了点头,又踱着步子在屋里赚了半圈,然后道:“你说的有理,只是宁人兄这人颇有傲骨,有时候脾气上来了,呵呵……万一侯公子在文会上有个什么挑衅的行为,我有些担心……况且,要宁人兄为了我委屈一下,我自然要先去和他打个招呼。”
“公子说的却是正理。”李香君微笑道。
郑森听了,也不再多说,只是微微一笑,便走出门去。
顾绛住着的地方距离郑森的小院并不远,出了院门,绕过一座假山,就可以看到一处池塘,池塘边绿柳掩映之处又有一个小院。顾绛便住在这里。
到了门口,却见顾绛的书童正等在这里。见郑森过来了,他便迎上来道:“郑公子,我家公子在里面等着你呢。”
郑森笑道:“倒是有劳你了。”便跟着这书童走进了小院,直接到了顾绛的书房里。
“大木,你不用多说,你的来意我全都知道。而且此时往小里说,那是为了救人。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个道理我还是懂的。要往大里说,这是为华夏开疆辟土,千秋之业。只要那侯方域不要太过分,我便不会和他计较。”顾绛一看到郑森,还不等他说话,便这样说道。
“宁人兄,其实也不必这样委屈。”郑森道,“若是他有礼貌,我们也就和他讲礼貌,若是他先无礼……他父亲虽然对左良玉有恩,但是这也不过是搭上左良玉的一条便道而已。真要在湖北招揽流民,还是少不了要给左良玉银子的。其实只要给左良玉银子,就算没有侯公子的引荐,左良玉还会把银子往外面推不成?走他的门路,其实不过是省些银子罢了。不过银子虽好,但如果要曲学阿之,却也不值得。”
顾绛听了,笑了起来,道:“有你这话,我就知道该怎么做了。不过银子这样好的东西,还是能节省就节省……只是大木,这银子给了左良玉,让这人知道贩卖流民也能赚钱,只怕搞得不好,这人能弄出更多的流民出来卖钱的。这样一来,却是有点为虎作伥的感觉了。”
听了这话,郑森也叹了口气道:“这也是一个问题。当初我和我叔叔也提到过这事情。家叔说:‘老虎要吃人那是一定要吃的,不在于你如何。’我们不在湖北招募流民,左良玉也不见得不劫掠百姓,不把百姓变成流民了。相反,要是他知道了流民可以换钱,长远一点看,为了能持续不断地换钱,他反倒应该约束一下,不能对百姓任意杀戮,也不能一下子把太多的百姓都变成流民。”
顾绛点点头道:“这样想想倒也不错。只不过左良玉未必想得明白。另外,大木,这两天我看了一下虞山先生的批注,虞山先生的学问自然不是我能够比的,只是其中有些地方,他的解说似乎还是有些问题。你来看,这些地方,他的解说就建立在比附而不是推导的基础上,还有这一处,也是如此。不过这些问题都不算特别大,只是虞山先生的解说很多地方似乎太过温柔敦厚,我觉得反而是有所曲解……”
第二百零九章 士林(5)
碧峰山披雪洞是桐城附近的名胜,距离城市不远,而风景却很是不错,一直以来,也是桐城的文人雅士们喜欢去的地方。郑森和顾绛跟着方以智乘着马车出了城,没走多远就到了一处村庄。就见有一群人已经抬着几个轿子在路边等着了。原来这村里的人,大多都是方以智家里的佃户,方家在这村中还有一处小小的别院。
一个五十来岁的老者颤颤巍巍的(这个时代的人的营养状况普遍不好,所以五十多岁的人就已经是两鬓花白,显得很老了。)迎来上来。
方以智赶紧下了车,这老者便道:“听说公子要来,小老儿已经吩咐人连夜把别院都打扫好了,公子和列位公子都可以先进到别院里喝杯茶,然后再上山。”
“忠伯,有劳了。”方以智也回答道。
这处别院方以智也和郑森提到过。其实在这村子里,真真正正的是方家的产业,也就是这个别院,至于其他的佃农以及他们的土地,其实都不过是来归附他家的而已。
在我大明,士绅乃是特权阶级。当初明太祖定鼎的时候,给予了读书人一些特权,比如说,若是考上了功名,家中就可以有多少土地免除各种捐税。如果只是考了个秀才,那所得倒也有限。但是如果能中个举人甚至中一个进士,那能够得到的优惠就非常多了。明朝初年,太祖成祖那会儿,税负总的来说还算轻,但是到了后来正税之外的各种赋各种费却迅速的增加了起来,依照黄宗羲后来的研究,每一次为了降低百姓赋税压力的改革的结果都是赋税水平在短时回落之后,又迅速的上升到比原来的水平更高的位置上。这也就是后世所谓的黄宗羲定律。郑森有时候甚至都会觉得,这简直就像是“任何试图增加一定范围内的负熵的做法,都将在更大范围内导致整体熵值的上升”的这一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推导在社会领域的一个变形了。
随着赋税的增加,普通人家越来越难以承担这样的压力,于是一种奇怪的避税方式就产生了,那就是自耕农们带着自己的土地,以及自己一家,投身到那些中了举人,进士的人家的名下去,在法律意义上将土地,乃至自己全家都赠送给这些士大夫。以求得躲避税负。(其实就是改变向朝廷缴税为向士绅交租,只要租子比赋税低就行了。)而那些士绅当然也要大发慈悲的收容他们,将他们算作自己的的奴仆,让他们享受免税的待遇。在郑森上辈子看到的小说《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之后,立刻就有人自己带着土地田产,自己跑来求着范进接受他们,让他们做他的奴仆,也就是这个原因。于是在这样的变化中,士绅和这些自耕农就完成了“双赢”,自耕农“心甘情愿”的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士绅们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大片土地和财富,而朝廷也就失去了税源,但是原有的开支却是减不下来的,只好在还能收税的土地上,收取更高的赋税,然后就有更多的自耕农……如今这个村子里的长期佃户,其实都是这样的人。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