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这只怕来不及呀!”夏允彝站起身来道,“世子,我家也有几条船,另外家里也还有些存粮,若是世子不嫌弃,倒是都可以拿出来献给世子。其他的诸位,也都愿意出一份力。还请世子尽快出兵。”
郑森也赶忙站起来道:“夏伯伯,怎能让您破费呢?夏伯伯你也知道,小侄家里有钱,而且朝廷这次也给了小侄不少的军费。只是这些银子一时间也还没有到位而已。要不这样,我军如今其实最缺的,只不过是粮秣和江船。诸位先生那里,若是有的,不拘多少,先作价借给小侄,等朝廷的钱到位了,小侄再还钱给诸君,算给诸君两分的利息如何?”
夏允彝沉下脸道:“世子可是看不起老夫?如何说出这样的话来?”
郑森忙抱拳道:“小侄怎敢如此?小侄这样做却是有道理的。”
“道理何在?”夏允彝道。
郑森回答道:“夏伯伯,几个月前,小侄还在家中读书,父亲大人偶尔从小侄的书房边经过,见小侄正在看货殖列传,便考校起小侄的学业来。大人问:‘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何因势利导,而归于仁德?’
小侄愚钝,一时间未有以应。大人曰:‘甚矣,汝之不惠!彼等小人,意在逐利。若为政者能使天下行义之人皆能获利,行不义之人皆损其利,虽是至愚之小人,亦必乐为义举。故而齐家治国之道无他,使行义者富且贵,使行不义者贫且贱而已。’小侄深以为然。
今日小侄治军,是朝廷之军,小侄受诸君之馈,非独小侄受之,亦为朝廷受之。夏伯伯是长者,以小侄言,长者赐,固不可辞。然以朝廷观之,使行仁义者受损,非仁政也。小侄不敢因私废公,固有此言。望夏伯伯明察。”
夏允彝听了,还没来得及再说什么,却见黄宗羲走了出来拱手道:“世子所言,于子路受牛,颇有相通之处,亦是圣人之教。世子,在下不才,却也愿意为国家出一份力。沿长江而上,一路上各州各府,皆有在下的世交朋友。若是世子信得过我,使我受世子之命,以为前驱,必能为世子借得粮秣船只,使世子用兵,再无后顾之忧。”
黄宗羲这一说,其他人也都纷纷站出来表示,自己也愿意将自家的船只粮食借给郑森,若是又需要,还可以帮郑森去借更多的船只和粮食。
郑森听了,大喜道:“有诸君相助,何愁闯贼不破,天下不平?”
“崇明岛之会,在华夏列国的历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意味着代表着海商、军阀的郑家和江南的大地主势力结成了同盟,以追求更大的利益。这一联盟的出现,加速了中国的大地主向大资本家的转化,并成为了此后中国迅猛的殖民活动的主要推动者和受益者。在此后的上百年中,中国,以及华夏诸国对外发动的任何一次战争中,都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个神圣同盟的身影。可以说,若是没有这次聚会,也许现在,我们看到的历史就会是另一种样子。”——《华夏诸国》(英格兰 亨利·梅尔)
第五百零五章 捆绑(3)
在一般的情况下,所谓两分的利息自然指的是月息。换算成年利率就是百分之二十四。这个利率在民间贷款中,并不算高,至少,在郑森所在的时代不算高。这个时代的民间贷款基本上都是高利贷,印子钱,利率要比这高很多。其实,即使在后世,民间借贷的利息往往也要高于这个数字。但这并不等于郑森给出的这个利率没有吸引力。因为民间的印子钱,高利贷虽然利率更高,但是它也是存在着高风险的。很多时候,借贷者不要说支付利息,甚至连归还本金都做不到,因为如果不是经济上出现了困难的人,谁又回去借印子钱?可是如果他的经济本来就不好,又有多大的可能能还得起高利贷?即使放高利贷的人有权有势,但是面对真的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家伙,他也一样没办法把钱弄回来。所以,高利贷借出去的钱中有相当一部分连本金都收不回来。算上这一部分损失,看起来利率高的吓人的高利贷,放贷人能拿到的收入其实要远低于表面上的利率,甚至还要冒着亏损的危险。
相形之下,将钱借给郑家,风险就要明显小得多。以郑家的资本和盈利的能力,承担这样的借款毫无问题,如果万一,如果万一连郑家都没法偿还这样的借贷了,那天下一定完全乱了套了,真到了那种时候,钱就是留在自己手里,自己也不一定保得住。所以仅仅从经济上计算,将手里的粮秣折算成钱,然后借给安平王府,也是个不错的买卖。
安平王府在整个江南到处都有生意,相关的物品交接就可以直接在安平王府的这些店铺中进行。在和那些士绅们的代表谈好了这事情之后,松江附近的士绅们很快的行动了起来,不过三天时间,松江一带的属于安平王府的店铺中就已经积累起了不少的粮秣和船只。这些店铺迅速的记录下借到的物资,然后将情况汇总了起来,上报给了上面。
“彩叔,您请坐,有什么事情吗?”郑森对走进来的郑彩问道。
“小王爷。”郑彩倒是认认真真的鞠了个躬道,“我们借到的物资汇总起来了,这些物资应该足以支持我军沿江行军到南京了。这几天消息也在向着上游传播,就我们得到的消息,南京那边的店铺,也已经开始接受粮秣借款。等我们到达南京,那里的物资应该已经准备好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