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原本辽镇开辟的粮田,都落入了我大清的手中,我大清自产的粮食倒是多了不少,但是这些年来,我大清也多出了不少的人口。尤其是每次入关,都能带回来数以十万计的包衣。这些包衣也是要吃饭,要消耗粮食的。我大清如今自产的粮食支撑到开春问题倒是不大,但是从开春开始播种,到粮食成熟,可以收割还有好几个月。这一段时间里的粮食缺口却是不小。往年这些缺少的部分,有不少都是从辽镇手里买来的。当然,辽镇卖粮食给满清,也是要赚一些钱的。但辽镇卖粮食,更多的是还怕满清,而不是为了钱。如今辽镇已经不可能再卖粮食给我大清了,而且因为笔架山的那支明军的存在,我大清也很难再威胁到山海关。所以竟然是拿辽镇一点办法都没有。甚至于辽镇都敢于在这种时候,将主力都调到关内去对付李自成张献忠。
我大清的另一部分粮食是通过蒙古,到宣大一带,通过明朝的一些商人买到的。这一条道倒还走得通。只是冬天之前,山西陕西那边一直在打仗,山西并不是粮食的主产地,他们的粮食也是当地商人从其他地方采购的。入冬前,因为商路不通,这些地方的商人手里的储备也有限,加上入冬后,蒙古那边的路一样不好走,所以能运来的粮食也很有限。好在我大清还是有些积蓄的,所以撑过一个冬天倒也没啥太大的问题,至少,旗丁们都还没挨饿,当然,包衣什么的,每年都会饿死一些,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是从山西那边传来的一些消息却让黄台吉很是担忧。这天一早,黄台吉便召集了我大清的各位贝勒爷商议事情。
“豪格,你把事情和大家说一下。”黄台吉吩咐道。
“是,皇阿玛。”豪格先给黄台吉行了个礼,然后站起身来,转向其他人道:“各位贝勒,我们从山西那边打探到消息,说是今年明国那边的粮食价格暴涨。京师一带,粮食的价格已经到了二两银子一石。山西那边自然更贵,怕是要到四五两银子一石了。而且就算不考虑价钱,能买到的粮食还很少,大概只有去年的一半不到。”
这个消息让所有的人都吃了一惊,尤其是那些年纪大一点的,经历过当年的饥荒的人,更是都皱起了眉头。过了一会儿,济尔哈朗首先开口道:“皇上,这情况可不太妙呀。去年我们还能从辽镇那边买到一些粮食,今年辽镇那便自然是不用想了,山西的粮食又少了一半,这日子可真么过呀!从开春粮食种下去,到收获还有好几个月,这段时间,怕是要饿死不少人了。对了,皇上,今年明国的粮食怎么会这么贵?”
“明国那边也在用兵打仗。这事情范先生清楚。”黄台吉道,说完,他又转头看了看站在豪格身后的一个人一眼,那人便走出来跪下磕头道:“皇上,这事情奴才的确清楚,请皇上允许奴才来给各位贝勒爷说一说。”
“嗯,你给他们说说。”黄台吉点了点头。
“皇上,今年明国又一次调集大军围攻李自成张献忠。其中郑家的军队如今沿着长江向西攻击盘踞在襄阳的李自成,吴三桂带着辽镇的人马,从京师往西,攻击陕西一带的闯军。要打这样的仗,自然要囤积军粮,郑家有钱,吴三桂有兵,他们要么是高价买,要么干脆自己半买半抢,把粮食弄走了不少。再加上这一仗是在湖广打,所以湖广一带的夏收自然是指望不上了。所以很多粮商都觉得到时候,湖广歉收,粮食价格还要涨,自然也不肯买,反而是把市面上能买到的粮食都囤积起来。这样一来,粮食的价钱自然就涨起来了。”
“这些商人真是可恨!皇上,将来有一天,我大清得了天下,可一定要把这帮商人看严实,这帮子家伙,为了钱,啥事都干得出来的!”虽然明知道这位正在介绍情况的范先生,就是一个商人,但是济尔哈朗还是忍不住这样说道。
第五百一十四章 北方的异动(2)
听了济尔哈朗的话,黄台吉都忍不住摇了摇头。不过那位范先生却似乎没有听到一样,继续介绍着情况:“如今吴三桂的军队大约三万人在潼关和闯贼对峙。听说此前吴三桂追击闯军,倒是赢了好几场,不过如今闯贼据险而守,吴三桂一时间也打不下来,听说他正在等着后军带着红夷大炮赶过来。”
“那李自成在哪里?”黄台吉问道。
“皇上,奴才听人说李自成带着军队在进攻武昌的左良玉。”那位范先生回答说。
“郑家的消息有没有?”黄台吉又问道。
自从郑家的力量,尤其是模范军袭占锦州,又在正面战斗中击败两白旗之后,对郑家的相关消息的收集就成了我大清的情报系统最重要的任务。一些和满清有生意往来的商人,一直以来,也都承担着为满清收集情报的任务。
“皇上。”那位范先生道,“最近郑芝龙的长子郑森带着两万多人的军队进了长江,据说是要去讨伐李自成。不过其实却是因为左良玉借口抵挡不住闯贼,要帅军东撤。”说到这里,那个范先生笑了笑道:“皇上,左良玉虽然托名官军,其实和流寇也没什么区别。他要东行,无非就是想要到江南去抢一把罢了。江南的士绅们又怎么敢让左良玉这样的人进江南?奴才听说,他们中有人说,宁可让李自成到江南来,也不能放左良玉进来……”
听到这里,黄台吉也忍不住微微一笑道:“贼来如梳,兵来如篦。”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