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鸿升看他的脸上跟变天气似的,也顿觉好笑,说道:“陛下金口玉言,一言九鼎,既然说了,就是真的。这几日,便自会有人替你准备官服及印绶,三日之后,你自去互市监应卯便是。那时他们已然会得到了交代的。”
听了夏鸿升的解释,阿尔罕果真脸上跟变天似的,又是瞬间的阴转晴了。立刻又眉开眼笑了起来。
夏鸿升见他明白了,于是又道:“好了。记得棉花一运回来,要立刻通知本侯。运回来之后,直接拉到军机坊。另外,你出宫之后,莫要让任何人知道本侯来了长安,更不能让任何人知道本侯在宫里。”
“是,小的遵命!”阿尔罕又对夏鸿升连连行礼,然后才告退,离开了皇宫。
让阿尔罕离开之后,夏鸿升便去了李世民的书房,李世民正在批阅奏疏。其实唐代的奏疏,或者说明代之前的奏疏,都不能算是十分多的。因为在明代之前,三省大臣,亦或是后来在宰辅丞相,是可以直接去找皇帝面对面的商议事务的。不用必须以书面的形式上奏皇帝,再等皇帝批复。唐代奏疏之中,最多的其实是各地官员上报的情况,经由三省合议之后,选出来重要的,需要皇帝亲自批复的那些,才交给皇帝批阅。
见夏鸿升进去,李世民放下手中的奏疏,没等夏鸿升开口拜见,就先行说道:“朕准备在军校中祭祀当年战死辽东之将士,以激军心民意。届时,朕需开放军校,使长安百姓见朕之祭祀。这件事情要快些准备好,祭祀之后,朕会的即刻宣布招募征辽将卒之事。这件事情,其他人来安排朕都不大放心。唯有交给贤婿去办,朕当可无忧。”
哎,这场面活还是得本公子来做啊!
夏鸿升听了李世民的话,心里感叹道。嘴上却说:“岳父大人放心,小婿一定安排妥当。”
李世民点了点头,又说道:“朕不会直接下诏于你,朕会下诏给李卿,让李卿以他的名义去找你安排。”
“是!”夏鸿升点头行了一礼,应承了下来。
第991章 祭祀英魂
时节已经是泛起秋凉,又方才停罢一场秋雨,到处都是一番萧索和清冷的意味。
清早出门,一阵夹杂着湿气的秋风吹过,卷起落叶的同时,也不禁让人不由自主的缩了缩脖子。
却正是个昏辉残霞,老树寒鸦,飞鸿影下。
城中百姓早早的往长安城外过去。早在前几日,城中就张贴了皇榜,昭告了百姓,今日皇帝要亲赴军校英魂祠拜祭当年辽东之汉家亡魂,愿与百姓共祭之。
今日正是时候。
辽东,那是百姓心目中的一道旧伤了。
前些年,敢问关中之地,谁家没有个男丁,被征兵入伍之后,就没再回来过的?
甚至于当年的那首反诗,许多人都仍记在心里,还没忘记呐!
左右备身府的将士,拱卫着皇帝的銮驾,从皇宫中出来,往长安城外而去了。
没有清街,长安城中百姓随行,万人空巷。
军校门外,已经面容已经颇显老态的李靖,眼中却精神抖擞。站得仍旧挺拔,身侧站着夏鸿升和马周,身后则是如同标枪直刺大地一般站立着的军校学员。
“贤侄,你准备的那些东西,可都安排好了?”李靖低声向夏鸿升问道。
“小侄已然检查了许多遍,一切妥当。”夏鸿升点了点头。
二人话音刚落,远处便看到了皇帝的銮驾。
伴随而来的,则是一声雄浑高亢的呼喊:“圣人至!”
李靖整理衣冠,率先而去,夏鸿升与马周紧随其后,往前迎了过去。
走到近前郑重行礼,李世民让他们免礼之后,走了下来,换做步行。
李世民的目光看向了夏鸿升,夏鸿升看到了他眼神里那询问的意思,微微点了点头。
李世民亦点点头,然后迈开步子,朝着军校里面走去。
军校大门敞开,随行的文臣武将,护卫的将士,长安的百姓,皆随之进入了军校。
英魂祠前,面积巨大的英雄广场上,很快,就已经整整齐齐的站满了人。百姓们被军校的学员引导着,亦整齐的站成了方阵。
巨大高耸的大唐英雄纪念碑,如同一杆直刺苍穹的利箭,周围再也没有比它更高的建筑了,更显得高耸入云,格外显眼。
李世民,李勣,还有夏鸿升,三人缓缓的走上了纪念碑下的台阶上面。
三人相视看看,夏鸿升先前一步,拿起了铜皮作的喇叭形状,聊胜于无的简陋“扩音器”来,提足一口气,然后沉声说道:“二十二年前,炀帝声言“眷彼华壤,翦为夷类”,又责高句丽兼契丹之党,虔刘海戍,习靺鞨之服,侵轶辽西,不肯入朝,下令东征。然炀帝无能,军令不行,后军不至,致使兵败辽东,数十万汉家儿郎,尽成枯骨。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疆场之所倾败,劳敝之所殂殒,虽复太半不归,而每年兴发,比屋良家之子,多赴于边陲,分离哭泣之声,连响于州县。老弱耕稼,不足以救饥馁,妇工纺绩,不足以赡资装!宫观鞠为茂草,乡亭绝其烟火,人相啖食,十而四五!”
说罢,夏鸿升暂且停顿了下来。底下鸦雀无声,针落可闻。不拘是百姓还是将士,皆面露戚色,神情悲粲。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