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顺之心胸宽广自然不会和他置气,再说他这几日也是疲惫欲死,精神萎靡,也没什么劲。就安慰道:“你们下面的难处本巡抚知道,知道。不过,兵者国之大事,当慎之又慎,不能意气用事。”
正待再劝,就看到刘显驰骋大步走进来。
“显驰,你不在兵备道筹备钱粮回来做什么?”
“有要事禀告抚台。”刘显驰是个军官,可没有唐顺之的好脾气,瞪了赵知府一眼,道:“赵知府,请吧!”
巡抚是朝廷特派的钦差,三堂中排名第一,掌管一省军政,是真正的封疆大吏。唐顺之挂了个右佥都御使的头衔,所以被人称之为抚台。台,泛指中央机关。
至于在福建的胡宗显,挂的是尚书头衔,品级比唐顺之高,乃是高官官员。所以,被人喊这部堂。部,六部尚书;堂,指的是三堂中的总督或者巡抚。
听说是机密军务,赵知府这个地方官自然不好旁听,只得起身告辞,郁郁不乐而去。
等到他告辞而去,刘显驰,低声在唐顺之耳边道:“抚台,末将暂代兵备之职之后,发现府库看守有贪墨钱粮的嫌疑……”就把于重九一案大概地说了一遍。
唐顺之:“乱世当用重典,治军当镇之以力。于重九等人虽然贪墨的数量不多,也是军户所约定俗成的旧例,若是在太平年月当可一笑置之。你要在兵备道立威,区区几个小卒办了也就办了,何须禀告老夫?”
“抚台,这其中有个人犯姓周名楠,据他是淮安府安东生员,他……说库房里短少的药材是抚台的命令,都解送到你这里来了。”
唐顺之淡淡道:“未有此事,我身子虽然不妥,但军中尽有郎中下药,还用不着天二库的草药。咦,显驰,你究竟想说什么?”他发现刘显驰话中有未尽之意,好奇地问。
刘显驰:“那个周秀才说抚台身体不妥,说的情形和抚台完全一样,又说若不治,怕是要病入膏肓。看他模样,好象能治你的病。抚台你一肩挑着江南大局,若身子不好,我大明东南局面怕是就此糜烂到不可收拾。末将不敢大意,忙带他过来,要不,抚台叫他看看?”
是的,唐顺之最近一段时间常常口鼻流血,和人说话的时候也带着一股奇怪的臭味,一天到晚也是萎靡不振的样子。叫郎中看了许多次,人参、鹿茸一类的补药也吃了不少,却没有任何效果。
如果唐顺之真的病重不治,那就是明军的巨大损失。可想,到时候部队会乱成什么样子。至于围剿入侵的倭寇,也谈不上了。
没错,周楠说得对,唐公的身体状况乃是军队一等一个机密,确实不能对外人讲。
这也是先前周楠在兵备道说“此事情关系到军国大事,恕我不能细说,否则,只怕要耽误抗倭大事。”时,刘显驰二话不说,就带他来行辕的缘故。
作为带兵大将,刘显驰自然知道唐顺之若有个三长两短,对这场战事意味着什么。
“本巡抚也是年纪大了,故尔精力不济。人年纪一大,哪里会没有病痛。还用得一个来历不明的人指手画脚,真是笑话了。显驰,你也是个统帅千军万马的人,就这么被人哄住了,三岁小儿吗?”唐顺之淡淡地说,又一挥手:“把人带回去吧,该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
被他训斥,刘显驰面带羞愧,正要下去。突见唐顺之神色一凝,然后伸手捂了一下嘴。
等到手摊开,掌心竟是一枚掉落的牙齿。同时,他口中全是鲜血,竟遏制不住。
竟不住大叫:“抚台,你怎么了,快叫郎中,快叫郎中。”
刘显驰本是一个小军官,能够做到副总兵,乃是因为作战勇猛,被唐顺之一步一步提拔上来的。唐顺之对他有知遇之恩,也是他的父兄。心中一急,眼泪就掉下来了。
第一百一十八章 坏血
屋中的一幕周楠早看在眼中,听到耳里。
见唐顺之口突然掉了一颗牙,又满口是血,心中一阵狂喜:果然是坏血症,赌对了,我和老夏还有詹胖子的命算是保住了。
前头说过,唐顺之乃是王阳明心学嫡系传人。心学门人是明朝政坛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掌握了这个学术门派,就是掌握了一大批行动力惊人的官员。而这个唐应德又是才华出众之人,若不是因为英年早逝,入阁是迟早的事。进入中央决策层后,也没有后来张居正什么事。
按照史料记载,唐顺之在抗倭前线指挥作战,积劳成疾,于嘉靖三十九年四月在南通离世。
现在是嘉靖三十九年三月,也就是说一个月之后,唐巡抚就会去世。
至于唐顺之的死因,史书上也没有记载。
不过,这人是明朝中期一个绕不过去的历史人物。周楠作为一个文科生,所谓文史不分家。平日里也喜欢泡历史论坛和网友掐架、打嘴炮。大家掐着掐着,倒掐成了老朋友,也增涨了许多知识。
历史论坛上有一个说不出是好是坏的风气,网友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喜欢抠细节。非要将一些历史事件中不起眼的小事无限引申,上升到无限的高度,最后得住结论:所谓的历史大事件,其实就是被折线看起来并不重要的事件引发的。
比如,就有人提出明朝之亡是亡于甲申年间的一场大瘟疫。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