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闲臣风流_衣山尽【完结】(752)

  那书生上前拱手:“见过周舍人,见过史大人。”又自我介绍说他是严讷的幕僚,姓王,可以全权代表大宗伯。

  史文江这还是第一次被人称之为大人,心中欢喜,就吩咐小二布菜。

  王师爷是个人情练达之人,口才了得,诗词歌赋无一不通,和二人倒也说得来。

  酒过三巡,周楠才问:“王先生,不知道严尚书派你过来又何吩咐,且说就是。若在下办得到,绝不推脱。”

  能够被一个尚书求到门上,周楠相当的得意。

  王师爷道:“事情是这样,大宗伯有个门生在山东青州府做知府。青州小麦极好,历来都会充做漕粮,甚至进献君父做为贡品。今年春季雨水少,地方上受了灾,歉收得厉害,青州知府就上奏折请朝廷开恩赈济。”

  周楠作为中书科舍人,平日里不是随侍在嘉靖驾前就是在内阁西苑值房走动,这份折子恰好看过。他记性也好,就道:“我知道这事,朝廷不是批红了吗,减去青州今明两年两成赋税,这也算是皇恩浩荡。难不成,还想减免,这可不行啊!”

  是的,如果站在普通人的地位上来看,赈济灾民,自然是要赋税全免,然后再拨点钱粮,将温暖直接送到百姓手里。

  可是,治理一个国家却不能这么干。

  中国古代灾害频发,大灾小害没一年落下过。如果都要赈济,国家财政也负担不过来。而且,更有地方官员会虚报天灾,或者小灾大报,为得就是从中央财政弄些资金建设地方。

  中央和地方的利益搏弈乃是常态,也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

  这个减免两成赋税的额度是户部和内阁经过计算得出的比例,恰好可以安置灾民稳定民心。如果再减免,那就是开了个坏头,朝廷也不可能允许的。

  周楠:“再说了,我不过是个小小的中书舍人,这种军国大事可没有资格过问。”

  王师爷道:“周舍人却是误会了,我今日来此受了东翁所托,说得是另外一件事。”

  周楠:“王先生请讲。”

  王师爷:“山东青州知府又上了一道奏章,请将明年的食物赋税改为金银抵扣。这到折子递到内阁,却被首辅给驳回了,就连袁次辅也批示此法不可行。还请周舍人在二位阁老面前代为说项,青州几百万百姓皆感念你的恩情。”

  他这一说,周楠立即明白那青州知府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心中便断然拒绝。

  连连笑道:“多谢大宗伯抬爱,周楠实在没有这个能力,还请另请高明吧,恕罪恕罪!”

  第四百六十四章 大变革的前夜(一)

  官场中人,到了一定的高度,处理事情的方式和地方上已然大不相同,很多时候讲究的是一个体面。

  有事,若是在县府一级,身为官员的幕僚替主家办事,说不定要和相干人等讨价还价,纠缠上半天。

  见周楠很干脆的拒绝了,王师爷却不多说,就将话风一转,只同周、史二人说起风花雪月。

  兴起,王师爷甚至还叫酒楼取来一把胡琴,一边拉一边高声吟唱:“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唱的正是周楠的作品。

  周楠也来了兴致,提着筷子在碗上打起了拍子。

  这头如此热闹,早惊动了那边先前正在议论未来阁老人选的书生们。

  于是,那个林兄就和几个书生过来见礼。

  这几个书生有举人有秀才,也有世家子弟,见眼前正是大名鼎鼎的周子木,都异常兴奋。

  两边就将桌子拼在一起,诗词唱和了半天,直到黄昏时分才兴尽而散。

  待到出了《竹里馆》雪大了些,没有风,棉絮状的雪花纷纷扬扬落下,旁边的小河已经结了冰,有几个少年正拿着铁钩将一块块刚取出的冰块扔在大车上。

  河边有一数树白梅开得灿烂。

  大约是喝了许多酒,加上心头高兴,一身热得紧。周楠和史文江也没有乘轿子,就那么在长街上边说话边走。

  史文江乘这酒兴问:“舍人,严讷乃是礼部尚书。礼部和你的交道也多,方才那王先生所说的事情也不大,何不应了?青州百姓受灾颇重,如果能够促成此事,也算是一桩功德,何乐而不为?”

  周楠只笑笑不说话。

  史文江:“区区一本奏折,以舍人在徐阁老和袁阁老那里的地位,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就算两位相爷不肯同意青州知府的恳请,直接转去司礼监,让严尚书去和内相们扯就是了。”

  周楠还是不说话。

  史文江继续道:“官场上的事情不外是人情,严大宗伯欠了你这个人情,以后舍人未必没有求到他的时候。万事不求人的事情,也就是说说硬气话罢了。如果舍人有事要他帮忙,在下可以替你出面和王先生谈。”

  周楠才缓缓道:“内阁辅臣,部院大臣,游戏规则和下面不同。文江,你看问题做事总喜欢从利益出发,须知到了他们这种地位,个人私利又算得了什么。更多的是政见的分歧,政见不同,可不是简单的利益交换。”

  史文江一愣:“不就是青州受灾,求朝廷让他们以折色代替本色缴纳来年赋税,与政见何干?”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