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虚:“恩,看这情形宴席还要等片刻,久闻史知县治下的安东县文教昌明。今日难得各位士绅和县学生都来了,不妨各赋诗一首以为助兴。题目嘛,就以本官这次来安东,登楼饮酒为题。史知县,你不是上表说治下文教兴盛,就连一个小小的胥吏也能诗能文。对了,也是这个周楠不是给你写了一首什么……”
他摸了摸额头,装出才想起的样子,吟道:“昔闻史智群,长啸独登楼。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白云海边曙,名月大河秋。欲觅重来者,潺湲淮水流。呵呵,写得不错,处江湖之远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忧其民,史知县自比宋时范文正公,真真一派名士风尚啊!”
话中满是嘲讽之意,史知县大觉尴尬,忍住气,道:“主事见笑了。”
突然,王若虚又笑了,目视众人,道:“君子有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老夫读了一辈子圣贤书,又在朝廷做了二十多年官。只知道勤于王事,只知苦劳,功劳却是半点也无,却是惭愧。老夫性子也不好,也没有谦谦君子的宽厚温和。倒是在《毛诗》一书的经义上有所得。人生百年,一身所学若这样就此草木同朽却是可惜,欲将往昔著述合成一本集子。无奈年事已高,旧日稿件整理起来也没有精力。今日在座有兴致的各赋诗一首,若得了头名,又看得上老朽,若是有进京赶考那天。不妨住来寻我切磋交流,帮老夫整理旧作。”
此言一出,在场有志于功名的书生或者家中有子弟在读书的缙绅都是精神大振,心中同时闪过四个字——天大机缘。
第四十四章 不好相处的王若虚(二)
是啊,表面上看来不过是帮王若虚整理稿件。实际上,这样的工作大多是亲传子弟和门生干的。如果今夜聚会凭此诗得了这个机会,日后能够进京和他朝夕相处,那关系自又不同。就算不能中进士,有这个吏部主事的推荐,轻易就能拿到一个实缺。
要知道,很多科举无望的举子为了谋得一官半职,住在京城待选,一等就是十年的者大有人在。就算你中了进士,若不是点了翰林学士,或者成为庶吉士,朝廷派遣的时候,吏部说一声没有实缺,你也得在家里等着。
听到王若虚这句话,所有人眼睛都都闪着精光,看他的目光如同看一间人形官帽作坊。
而且,王大人出的这个题目其实非常简单。不外是朋友之间交际应酬,等高怀人。类似的诗词,大伙儿每次雅集都会作上几首。此刻随意拿一首旧作,改头换面就成。
顿时人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尤其是那翁春,更是率先道:“主事,小生先献丑了。”
但是,王若虚却到:“翁学生你先等等,你先来。”就用手指着周楠,淡淡道:“本官今日且要看看你这个写出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之人又能作出什么绝妙的诗作。”
他方才一番话正中了周楠的下怀,若说起诗词,这可是他的强项。毕竟做为一个穿越着,背后可是站着纳兰容若、龚自珍、曹雪芹等大宗师,他自承第二,同时代的人谁敢夸口第一?
看得出来,这个王大人性格古怪,是个老文青。若能用诗词打动他,对于进次安东的检查工作却大有好处。史知县过关,自己的典吏一职就到手了。况且,将来如果能够成为他这个组织部干部的门生,说不定还能拿到一个官位呢!咱不能科举出仕,朝廷命官是不奢望的,但一个从七品的县丞还是有可能的。
“王若虚让我第一个做诗正好,所谓先声夺人,看我一首诗定乾坤,叫其他人知难而退。不然,在座几十人按照座次一个个念下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轮到我。别到时候王大人倦了,听得几首就叫大家散了场。”周楠心中这么想,也不推辞。
立即站直了身子,看了看外面沉沉夜色中的一轮明月,朗声吟道;
“戚戚复戚戚,高楼月如雪。
二八正婵娟,月明翡翠钿。
由来工织锦,生小倚朱弦。
朱弦岂解愁,素手似云浮。
一声落天上,闻者皆泪流。
别郎已经年,望郎出楼前。
青天如海水,碧月如珠圆。
月圆以复缺,不见长安客。
古道白于霜,沙灭行人迹。
月出光在天,月高光在地。
何当同心人,两两不相弃。”
没错,这正是明穿神器纳兰性德的《高楼望月》,乃是明清诗词中吟月的代表作之一。写的是一位闺阁女子对意中人的思念之情.“高楼望月”亦即“高楼望郎”“戚戚复戚戚”即“一年又一年“”“月如雪”、“白如霜”形象地绘出了一次又一次的等郎却又等不到心中那份凄苦、无奈、伤感和如霜般的冰凉。月出光在天,月高光在地与“何当同心人,两两不相弃”将那分凄婉之情写到极至。
此刻月光正从窗户外投射进花厅里,**白色的月光和灯影交织在一起,清风徐来,楼中衣联飘飞,竟使得人身上一凉,接着心中又是一苦。求不得,得不到,爱别离,求不得乃是人生最苦之事。
可这份苦中却带着一种回味悠长的韵味,直如那新出的龙井茶,一口下去虽苦,却有有一种别样的甘醇。这苦情却是美的,这就是文字文学的魅力。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