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这七百多人都被衙门给放了出来。犯人家属们将奎县衙门围的是水泄不通,他们纷纷跪地哭着感谢周大人这个青天大老爷。
这倒让周桂桐感慨万千,是自己将他们抓进了衙门,现在又将他们给放了。这些人还都感念自己,他也尝到了做一个好官清官的乐趣。百姓心中有了你,你就会有一种做英雄的成就感。
半月后,李清远来到了清河府。清河府尹赵康平早早的便到城外迎接。
李清远趾高气昂,原本他就是位至兵部尚书,现在来到这边关僻壤,他便觉得自己是老大了。
“下官赵康平,参见李大人!”赵康平慌忙行礼问候。
按大宋律,官员见了上级无需行跪拜礼,在史书中也并未有跪拜礼的记载。然实际情况却非如此,官大一级压死人。许多官员见到上级都还会行跪拜礼,表示对上级尊敬和恭顺。
李清远只是点了点头:“起来吧,赵大人,这清河府走私案子查的怎么样了?”
李清远深谙为官之道,知道对上恭顺对下严苛的道理。对下面越是严厉他们越恭顺,对上他又会夹起尾巴做狗。
果然这赵康平恭恭敬敬的说道:“启禀李大人,各县抓获并且登记在册的走私者达一千三百二十六人。”
李清远吃了一惊:“这么多?难怪这些边关大将挡不住蒙古铁骑的入侵。将这一千三百二十六人给本官严加看管!待本官上奏朝廷,必将他们严办!”
赵康平隐隐觉得不大妙:“大人,不知该当如何严办?”
李清远做出一个砍头的手势:“这些走私犯人目无国法,勾结外番,理应全部处斩!”
赵康平吓得一个哆嗦,他是知道这些走私客并无多大罪行:“李大人,下官已经查过。这些百姓大多都是衣食无着,这才铤而走险与蒙古百姓进行私下交易,顶多也就是打一顿板子了事。而且各县上报的卷宗来看,无人涉及泄军事机密。大人请想一想,这些平头百姓怎么可能与防卫严密的军队扯上什么关系,这可是一千多号人命啊。”
“赵康平!”李清远大怒:“你这是里通外国!没想到你堂堂一个清河府尹竟然说出这种话,奎县之惨你难道忘记了?县令匡立成尸首被蒙古人悬于衙门外,无数百姓惨遭屠戮,这都是有人将驻军布防泄密给蒙古人所致!”
赵康平一咬牙,跟着喊起来:“大人!这是一千多条人命。本官审过,各县县令也审过。奎县新上任县令周桂桐抓了七百多人,审了足足三天。他们寄上来的卷宗也都说泄密一事与这些走私客无关。”
“放肆!这事自由本官决断,若不是他们还会是谁!这一千多人怎么了,总比看着我大宋无辜百姓被杀要强、赵大人,本使不妨告诉你,别说是一千人,就是一万人本使也会照杀不误!”李清远怒喝道。
敢和上级叫板这是赵康平平生头一遭,他虽算不上什么好官。但至少还存在一些良知,他知道这一千多号人是冤枉的:“大人!万不可造就千古奇冤啊!”
李清远却不管这些,他为了在皇帝面前邀功。没想到第一次与府尹见面就闹得不愉快,不过他是皇帝亲派的抚谕使,一个小小的府尹他还没放在眼里。
“哼!”李清远一甩袖子,扔下赵康平拂袖而去。
第六十五章 两千走私犯冤情
抚谕使,专掌奉使宣谕朝廷旨意,事毕即去职。绍兴后以宣谕使负责招抚,或按察官吏,或节制军马,职权渐重。
此刻的李清远就是这幅德行,他来到清河府俨然感觉自己就成了这清河之主,清河府尹赵康平也只能靠边站。
清河府大堂,李清远坐镇堂上正在翻阅卷宗,府尹赵康平垂在下首。
“赵大人,这是怎么回事?”李清远从卷宗里面抽出一张来,他的手下立刻接过来走到下首寄到了赵康平手里。
李清远的架子摆的很大,俨然以土皇帝一般。寄一张卷宗也得手下寄过去。
赵康平接过卷宗看了一眼便道:“抚谕使大人,此乃奎县县令周桂桐呈上的奏折。折子上言到奎县七百余名走私者皆已审讯,无一参与泄密案。考虑到奎县县衙大牢难以容下这么多犯人,再者这七百余人每日伙食口粮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于是周大人便将这些走私犯人训诫了一番,并且让其写下文书保证日后不会再犯,否则严惩不贷。就这样将,将他们都放回家了。”
“胡闹!”李清远气的桌子拍的震天响:“岂同儿戏!他周桂桐这是拿大宋律法如儿戏,陛下派本使来这里的目的就是彻查军事泄密案,他周桂桐逆流而上不知死活,本使定要上奏朝廷将其革职查办!”
赵康平吓了一跳,这要真这么做,周桂桐的前程就完了。这节骨眼上,罢官都是轻的。
“抚谕使大人息怒!”赵康平慌忙行礼:“这周大人想来也是无奈之举。这些犯人本就是他抓来的,如今放他们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还请大人息怒。给周大人一个将功折罪的机会,不如再让他将那些犯人捉回来便是。”
拿下周桂桐对于李清远来说不算什么,毕竟一个小小的地方县令还不至于惊动朝野。他怕的是抓了他,那被他放走的那些走私犯人再抓回来就难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