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彦质的父亲折可适也是战功卓著,曾经担任皇城使、成州团练使、知岷州、知镇戎军等职务,最后卒于知渭州(今甘肃平凉)任上。
折彦质的哥哥折彦野在徽宗时,官西染院使,为秦凤路第一副将,屡立战功。折家将可谓是宋朝的“西北长城”。
折彦质更是被誉为“振七世之家声,为折氏之冠冕。才兼文武,心存江山。广交游,所知多一时贤臣名士”。
在父亲知渭州时,折彦质于大观四年(1110年)以朝请郎的身份担任直秘阁参军事,开始了自己的军旅和宦海生涯。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擒辽主天祚帝,下燕京,围太原,直逼开封,人心惶惶,不可终日。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折彦质与种师道、姚平仲(这个家伙一战溃逃数百里,隐于山中数十年)、姚古等率军勤王,在南关、黄河等地与金兵血战。
六月朝廷以李纲为河东宣抚使、折彦质为勾当公事前往救援被金兵围困的太原,折彦质随制置副使谢潜自威胜军出兵,与金兵血战四天,最终因为金人增兵未能成功。但是他的将才得到朝廷认可,被擢升为河北河东宣抚副使。
在与金兵的对峙中,他多次与金兵统完颜宗翰罕通信,表达自己想要和金国停战修好的愿望,他在书信中提到:“愿戒守兵之官,按兵不动,勿相侵扰,以俟盟誓之必成,和好之永结”。
第三十四章 牺牲品
折彦质绝不是投降派,而是希望罢兵息战有利于双方百姓,应该是有前瞻眼光的,这一点说起来和秦桧还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十一月,朝廷要求折彦质极力保守平阳府及汾州一带,而平阳知府林积仁压根没有打算坚守,朝廷所差都统制刘锐也不肯用命,最终平阳府陷落,威胜、隆德、泽州相继失守,金人长驱南下,彦质以宣抚副使领兵十二万与同知枢密院事李回共守黄河,但未及战斗宋师尽溃,折彦质因此责授海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高宗即位后,赏功罚罪,于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六月再被“责授散官,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安置”。
也就是说一直到现在,折彦质这一代将才还在海南呆着,不过折彦质本为将门之后,自身也极具将才,但是可惜在对金兵的战斗中却少有胜利,最终还被流贬海外,实在是可惜。
究其原因,是与宋朝朝廷的**和军队的软弱密不可分的,而且每一次他的身边都有一群猪队友,即便是军事天才也难以扭转根本局面,折彦质可谓是生不逢时。
李回因为之前曾经和折彦质共事过,而且非常清楚他的军事才能,所以这个时候才将他给提了出来,只是看样子现在赵构非常的生气。
“圣上,臣有话说。”秦桧这个时候拱手上前。
“哦,秦爱卿要说什么?”
“臣下认为折彦质将军可用。”
“什么?爱卿昏头了吗,你知道他是谁吗?”
“圣上,臣下曾经听闻折彦质在到达昌化军之后,他按照惯例给朝廷上谢表,如是说道:不知沧海之深,但见恩波之阔。说自己虽然不能领会宦海风波,但是对皇恩还是铭记在心的。”
“却有此事,但是……哎!”赵构叹了一口气,秦桧看到赵构竟然此时有些无奈的样子,这也让他对眼前的事情有了更多的思考。
其实在现在,很多人并不知道折家将,如果不是因为折可存的墓碑被发现,而且引起了很大的轰动的话,甚至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有他这个人的存在。
折可存、折彦质都是北宋最大的名将世家之后,如果不是出了个折可求和折彦文这两个大叛徒,论功劳事迹,以及折家涌现出的能人,杨家将、种家将和他们还差的很远,如果单纯说为大宋作出的功绩的话,甚至连岳家军跟他们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
折家将本来是鲜卑的后裔,前后延续了八代,近二百年,如算上五代以前,则历史更加悠久,堪称中国第一将门世家,佘太君之所以在天波杨府能有那么高的地位和声誉,和其家族辉煌是分不开的,尤其是丈夫和儿子死了之后,折家对于杨家的帮助就更加显现出来了。
《折可适墓志铭》称,折氏“其先与后魏道武俱起云中”。这里所说的“后魏道武”,即两晋十六国时期北魏王朝的创始者鲜卑人拓跋珪。
《折嗣祚神道碑》也称,折嗣祚“以魏孝文帝二十七代之孙也,世袭家声……”这里所说的魏孝文帝,便是北魏第六代皇帝,后来改为元氏的拓跋宏。
由此可见,折氏是鲜卑族拓跋氏的后裔。尽管这一家族汉化程度已经很深,但直到北宋朝廷仍然以“蕃官”视之,将官们也习称折氏统领的军队为“蕃兵”。
从唐代初年至北宋末年,折氏数百年间世居府州,“内屏中国,外攘夷狄”。五代诸国与北宋为减轻西顾之忧,皆许其父子兄弟相传,袭其世次。
有名有姓有事迹可考的折氏传人,最早可推唐代末年的折宗本,当时任“振武军沿河五镇都知兵马使”。这位折氏先人,号太山公,在当地颇有威望,“因其所居,人争附之。”
晋王李克用为河东节度使时,“知太山公可付以事,收隶账下,凡力所不能者,悉命统之”。折宗本“辑睦招聚”,以功封为上柱国。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