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秦桧跟范宗尹他们,私底下拉帮结派这件事情,赵构并不准备追究和过问,因为这是他允许的。
赵构允许朝廷里面的大臣之中有帮派存在,就比如说所谓的投降派,主战派,中立派,还有皇室宗亲派,只有这些人为了权力互相进行争夺,他自己手里的权力才会更加的稳固,赵构现在缺的就是在政治上的安全感。
可以说秦桧一系列的所作所为,都是在赵构看来是能够放心,至少比那些统兵大将让人能够放心。
在秦桧返回建康城,并前去见了赵构的十日之后。
大宋进行了例行早朝,在早朝上传来了一个重大的消息,那就是秦桧被朝廷下旨,任命为尚书右仆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官又升了一级,已经可以被称之为是丞相了。
这个消息传出来之后,整个大宋的官场都震惊了,之前他的同僚兼好友范宗尹,作为一个投降派之人,最后也是在他当丞相的时候,跟金国进行了议和,同时也因为跟金国的议和,使得他离开了丞相的位置,成为了议和的牺牲品。
之后也是为了平息各方面的矛盾,同时找出一个德高望重,能够镇得住其他大臣的人,所以从南边请回了之前的丞相李纲坐镇中枢,议和派受到了一定的打压。
不过这两年在李纲的操作之下,因为接纳了秦桧的部分意见,所以大宋的农业生产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所以主战派借着这股东风,又恢复了很大的势力。
秦桧现在作为右相,虽说不知道会给之后的大宋政坛,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已经成为了继范宗尹之后,议和派的首脑人物。
去年的时候,因为精耕细作农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推广,大宋已经经历过了一次丰盛。
只不过那一次丰收的程度非常的低,全国综合的生产量,也就不过提高了一成左右,用大宋全国的收入来算,也是很大的一笔收入了。
因为各地相继爆发的叛乱,大部分都比较和平的平定,所以大宋的地方经济,恢复的非常的迅速,去年的各种商业收入整整提高了三成。
综合农业和商业的收入,大宋整体的财政收入,提高了两成不到,也就是大概九百万两白银左右,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这还是绍兴二年,刚刚开始进行各种经济政策改革时候的数字。到了绍兴三年的时候,各种农业技术进一步发展。
同时,灾害的防治工作,也在大力进行,就算在淮河流域发生的一场洪灾,也没有能够造成特别大的灾害。
第一章 大宋绍兴三年的发展
在淮河流域的洪水之中,还是有部分百姓受到了损失,不过这样的损失,是朝廷可以进行抚恤的。
至少跟比往年发生大的灾害的时候相比,这一年的损失,以及最后的结果都要好得多。
这种提前进行防洪防旱的措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并且也为之后,继续推动一些农业设施的建设,为这些农业防治工程,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参照答案。
整个绍兴三年,农业收入整体提高了三成,商业收入提高了五成左右,李纲对这个结果也感到不可思议。
或许你会说商业为什么会发展的如此迅速,因为在南方,已经开始真正的,在进行商品经济的发展了。
首先是土地,更多的不再仅仅只是局限于生产,相对比较滞后的粮食作物,例如水稻的种植,而是多品种的开始种植荔枝、柑橘、茶叶,还有田间鱼塘里的鱼类、家禽。
在国家的鼓励之下,普通百姓都在不断的扩大种植和养殖规模,而这些农产品在产出之后,能够向其他进行粮食生产的地区,购买自己需要的粮食,进行商业交换。
在这种农业产品的初级商业交换的过程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商业的收入,而这些商业收入,并不是整个商业活动的结束。
在商业交流的过程之中,还会产生各种附带的消费,以及商业方面的税收,这都是大宋的收入。
在商品经济交换、流动过程之中,所产生的各种餐饮、住宿、娱乐之类的商业消费,同样是会给大宋,带来一定的税收收入。
在这增加的五层商业收入之中,占着非常大比例的,是和溪洞蛮族之间的商品往来。
溪洞族从大宋这边,购入了许多需要的食盐、调料、茶叶,而将类似于耕牛,或者是他们当地出产的普通的粮食作物,卖给了大宋这边的百姓。
在这些交易之中,大宋这边也是能够获利,因为跟他们进行贸易的,主要是由官方进行授权的几个商会,说白了其中的利益,全都是由大宋的官府占去。
到绍兴三年的时候,农业的发展已经不仅仅,只是局限于普通的精耕细作的农业,又或者是防洪防旱的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各种相对比较立体的生态农业系统,也在秦桧的构思之中,由朝廷的主持之下,在各个地方慢慢的推展开来,最为实用的自然是已经非常成熟的,南方一带的桑基鱼塘系统,山间的小盆地水土流失农、林业保护系统。
还有除此之外的,南方山地的各种梯田种植,北方严重的盐碱地,或者是高原田地之中的,果树种植和养殖业配套的农业体系。
这些都在不断的尝试之中,慢慢的发展,同时也已经摸索出了一些相应的规律。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