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在嫉妒,对!非常的嫉妒……”
四月底的麦苗已经有一尺高了,宋人种的麦子还不到后世农民种的麦子的一半高,向阳坡上的麦子已经开始抽穗了,再有一个多月,麦子就会成熟,这对黄河岸边的百姓来说是最大的期盼。
青黄不接的时候是最难熬的,所以总有百姓到处游走希望能够找到一个能吃上饭的差事干干。
今年的天时,雨水都非常的好,如果老天不在麦苗扬花的时候下雨,今年的丰收几乎已经是定局了,当然没有兵灾的话就更好了。
对百姓来说,兵灾是比旱灾,洪灾,蝗灾更加可怕的一种灾害,如果这个地方成为了战场,百十里地成为无人区都是可以预见的。
交战的双方没有那一方会在乎祖祖辈辈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只要开始交战,一个要就食于敌,一个要坚壁清野,无论哪一种都没有考虑过百姓该如何生存下去。
所以,百姓们就开始扶老携幼的放弃自己即将到手的庄稼,离开自己的家园去深山里躲避兵灾,他们的哭声传到了云峥的耳朵里,这让他彻夜难眠。
天亮的时候,他已经下定了决心,无论如何,必须赶在麦子成熟之前,结束这场因为皇帝的任性而挑起来的战争,至少,雁门关附近的战事必须结束,否则到了秋天,无数的难民就会把自己生生的拖垮,到了那个时候,还谈什么收复燕云。
这一次不能再动用崔达以及那些商贾的力量了,他们供应前两次大战所需的粮秣,已经有言官弹劾云峥的麾下因何故不吃皇粮了?
这个指责非常的阴毒,云峥自然是不在乎的,但是崔达他们在官府的力量面前几乎没有还手之力,狄青告诉过云峥,可以利用商贾帮云家赚钱,却不能依靠商贾的力量来打仗。
国事,家事,必须要分明,唯一不需要分明的人只有皇帝!
第18章 郎坦的计划
战争和仁慈是两个相悖的概念,所以就有了慈不掌兵这句话。
一位将军平生所追求的就是胜利,也只能是胜利,因为这是他的价值所在,如果把目标定在胜利这个概念上,其余的也就顾不得了,比如屠杀,比如抢劫,比如背信弃义,比如尔虞我诈,为了胜利,大军可以清野,为了胜利,大军就必须屠杀。
很早以前的时候,云峥认为智慧可以弥补将军的这些缺憾,可是当他自己成为将军之后,死在他手里的人,要比别的将军多得多,甚至比狄青杀的人还多。
智慧这东西其实就是屠杀这团烈火上的火油,越有智慧的人杀起人来就越是容易,也就越是从容,因为所有的后果他早就预料到了,再聪明一点,他们甚至连补救措施都想好了。
云峥现在就是这样,有五万人等着他去杀,所以,为了保家卫国这个大义,百姓的利益受到损伤,他可以装作看不见,在秋收之前结束战争,在他看来已经是最大的仁慈了。
世上的事情没有一件是独立存在的,总是一环套一环的存在,一旦开了头,总会出现无数种可能的结果,这就需要一个人用自己的智慧去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结果。
从古到今所有有智慧的人都是这么选择的,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即便是圣人都不能免俗。
所以,在夜晚睡觉的时候,他的手覆盖在葛秋烟丰满的胸膛上,却不能干别的,他需要保留每一分精力来应付即将到来的复杂局面。
明天,萧火儿的大军就会到来,临睡觉之前,萧火儿的大军已经到了偏关河,根据斥候的回报,萧火儿的大军营寨密密麻麻的绵延了五里。
萧火儿想的就简单的多,他在按部就班的清扫战场,骑兵们分成一个个的小队在方圆五十里之内烧杀抢掠,而且不论是辽人还是宋人,都在他的清除之列。辽国本来就是一个多方势力汇合成的一个国家,对萧火儿来说,只要不是萧氏族人,基本上都是他的敌人,不用多加考虑,他只是在按照一般将军行事的规律在做事,清扫不干净的战场总会出现很多的麻烦。
他这一次过来,唯一想做的就是攻占偏关给骄傲的郭恒川一个教训,让他知道自己的选择才是最正确的,然后就能挟大胜之威号令全军了。
对偏关,萧火儿不陌生,甚至说得上是很熟悉,他自己曾经带着军队进入过这座城池,并且在这座城里盘恒了三天,享受了三天胜利者的荣耀,美丽淳朴的宋人女子给了他非常深刻的印象。
抢夺来的东西才是最好的。
一封劝降文书被弓箭带上了城关,萧火儿高傲的告诉偏关守将,一天之后献城投降,否则破城之后鸡犬不留。
郎坦看到了这封信,郑重其事的告诉萧火儿,自己投降可以,大辽国必须保证他自己的财产和家人的安全,如果萧火儿不答应,他宁愿死战!
萧火儿看罢郎坦的信笑着对左右道:“这就是宋人啊,只要避开云峥这种人,宋国的边寨其实处处都是漏洞,来人啊,去告诉偏关守将,如果他献城投降,准予他保留自己的家财,准予他全家免死,这是本帅亲自给出的承诺,定会遵守无虞。
传令下去,今日休整一夜,明日加快行军速度,在傍晚进入偏关休整。”
跟随在萧火儿身边的乌骨毒劝谏道:“大帅,不战而降似乎不是云峥部下的风范。”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孑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