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似急道:“皇兄!……”
“没什么事情的,这次错过了大不了再过些时日,无关紧要。若是损失这样的一位人才,只怕是朝廷的损失。”赵佶淡然一笑,道:“如果真的偷偷溜出京城,远赴云山寺,只怕太后发现那就糟了。不如,我们如实交代,直接请命前往何不更好。”
赵似惊道:“皇兄的意思是?”
“这些日子以来,我虽然舞文弄墨,却不是什么事情都没干,也在观察他的才能。”赵佶笑道,“此人豪气干云,为人仗义,处事不惊,做事严谨,这些都看在眼里。如若不然,我又如何与他结拜,只因此人有此资格,乃是一位真正的人才。”
“如果朝廷损失此人,必然是损失一员大将。我们不如前往皇宫,拜见太后,向她禀明此事,也好招揽这样的人才为朝廷效命,乃是首功一件。另外,云山寺也是道家到场,有‘石门九不锁,天门夜不关!’的传说,又是道家的洞天福地,也可以为大宋祈福前去,这样岂不美哉!”
“不愧是皇兄,心思缜密!”赵似暗暗地佩服道,他没有想过这么多,赵佶却举一反三,从偷偷溜出京城变成光明正大的离开,这样也会安然无恙,只不过他有些担心太后是否会同意。
因此,赵似将自己的担心向赵佶说了,没想到赵佶却说这件事他自有方法处理,让他不需要担心。随后,他便急匆匆的进宫面见向太后。
第176章 暂别京城
向太后本是河内人士,后因变故全家迁居于浔阳,宰相向敏中曾孙女,宋神宗赵顼皇后。1085年,宋哲宗继位,尊为皇太后。1100年宋哲宗去世,向太后临朝听政,掌管朝中一切军政大权。
宰相章惇支持楚王赵似,向太后则支持端王赵佶,故而二人在朝中内外也是争议不断。虽说向太后是大宋国皇太后,手中握有大权,宰相章惇却怡然不惧,只因他效忠的乃是皇上,并非太后,故而据理力争。
此时,向太后正在御书房批阅奏章,听闻太监来报说是端王赵佶前来求见。即使向太后有些诧异,还是让赵佶前来觐见。通常来说,赵佶一直深居在端王府,从未踏出府门,若非她的旨意甚少外出,也不知他今日前来所为何事。
“臣,叩请太后圣安!”赵佶双膝跪地,躬身说道。
“起来吧!”向太后微微一笑,道:“端王还是称呼母后吧!不必称之为太后,眼下并非在朝堂上,不必如此拘束!”
“臣领旨!”赵佶站起来身来,接着说道:“母后,儿臣在府中遇到一位侠义之士,此人武艺高强,是一位不可多得人才。儿臣想请母后召他进宫,为朝廷效命!”
“哦,此人有何本事,且说来看看!”向太后闻言好奇道。
于是,赵佶将方腊的事迹都诉说了,就连赵似与之比武都不是他的对手,还提及到此人与周侗比武也不过是略逊一筹的事情。并且,方腊之前曾经提及到的见解也一并说了。
向太后沉吟许久,她也觉得方腊此人的确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不过,她又在担心方腊出身草莽,不懂得朝廷礼数,只怕后面的事情会更多。接着,赵佶又说到可以将他外派为将领,为大宋开疆扩土。
向太后觉得提议不错,便准许赵佶招揽此人,又笑着说道:“端王今日前来找哀家,应该还有其它事情吧!”
“母后料事如神!”赵佶讪然一笑,向太后一语言中他的心思,接着说道:“此人已经离开京城,前往云心寺。儿臣想要亲自前去招揽他,以儿臣与他得交情,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必定能说服。另外,儿臣也想去云山寺为母后祈福,相传那里有洞天福地,必然能保佑母后福体安康。”
向太后欣慰的点点头,道:“难得我儿有此心意,那便准许你前去云心寺,一定要记得速去速回,不可逗留时日太久,不然宰相等大人必定会有意见,到时候母后压力倍增啊!”
“谢母后成全,儿臣定当速去速回!”赵佶大喜过完,急忙起身告辞离去,匆匆忙忙的赶回端王府。
向太后目送着赵佶心急如焚的离去,又见他有如此孝心,心里倍感安慰。虽然赵佶不是她的亲生儿子,不过这份孝心的确让她有些欣慰。赵佶的母亲是陈氏,在宋神宗驾崩后也不久于人世,故而赵佶并未享受到母爱,多是向太后照看、抚养。
恰好,向太后又没有子嗣,故而视赵佶为亲子。当然,向太后膝下也有几位皇子,只可惜最受宠爱的便是赵佶,只因他文采以及孝心,故而向太后才会力排众议,一意孤行的立赵佶为大宋未来的皇帝。
虽然向太后知道赵佶前往云心寺祈福是为了自己,真正的想法还是前往那里相助于方腊。但是,向太后并非说穿,只因赵佶对她的孝心还是有些感动的。至于,她自己的寿命心知肚明。
“云心寺?这个好像在哪里听说过!……”向太后喃喃自语起来,仿佛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却又忘记具体的事务,不由得皱起眉头。
“皇兄,事情办得如何了?”赵似一直留在端王府中,来回踱步,坐立不安,抬起头看见赵佶前来,便急匆匆的询问起来。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